《良马对》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良马对
《良马对》(又题《论马》)
岳武穆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不?”武穆答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噉刍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馀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值复襄阳,平杨么,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不然,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
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选文中岳飞是从哪两方面来说明马的优劣的?饮食/精力。他认为“致远之材”和“驽钝之材”的区别是什么?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寡取易盈,好逞易穷。
二、 下列选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C)
A.日啗刍豆数升,饮泉一斛,然非精洁不受。
B.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
C.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
D.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三、 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然非精洁不受 (然而)
2.若无事然。 (的样子)
3.不幸相继以死 (而)
4.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用)
译文
岳飞入朝觐见,皇帝从容地问道:“爱卿是否有得到好马?”岳飞回答说:“称好马叫做骥,并不是称赞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我曾有这样的两匹马,所以常常对它们的表现感到奇怪。它每天吃豆类达几斗,喝泉水一斛,然而不是精细清洁的饲料和饮水,宁肯饿死也不食饮。给它披挂奔驰,开始速度好像不怎么快,等到行到百余里,就开始竖起马鬣长鸣,快速奔驰,显示出骏马的特点来,从中午到傍晚,还可以行二百里。卸下鞍甲后既不喘粗气,也不流汗,就像没事一样。这样的马,饮食多而且不随便食用,力量充沛而不逞能,是能长途行走的良马啊。适逢收复襄阳,平定杨么,不幸相继而死。现在所乘坐的马不是这样。每天的饮食不超过几升,而且吃不选择饲料,喝不选择泉水,拉住缰绳还未坐稳,就跳跃起来迅速奔跑,刚刚跑了一百里,就力气用尽流汗喘息,像死了一样。这样的马,需求不多,容易满足,喜欢逞能,又容易耗尽气力,是低下的劣马啊。”皇帝说好。
注释:
2、“骥不称其力”二句:称好马叫做骥,并不是称赞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这两句话见《论语·宪问》。骥:良马名。称(chēng):称道,赞许。
3、臣:我,岳飞自称。
4、噉(dàn):同“啖”,吃。至:达。刍(chú):牲口吃的草。
5、斛(hú):量器名,也是一种容量单位,古时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时改五斗为一斛。
6、然:但。精洁:指精细清洁的饲料和饮水。不受:不食饮。
7、介胄(zhòu):指给马披上铠甲、头盔。介:甲,用作动词,披甲。胄:头盔,用作动词,披胄。
8、若:好像,似乎。疾:快。
9、比:等到。
10、振鬣(liè):竖起马鬣。鬣:马脖子上的长毛。
11、奋迅:振奋起来,加快速度。示骏:显示出骏马的品质。
12、自午至酉:从中午到傍晚。午:午时,白天十一点到一点。酉:酉时,下午五点至七点。
13、褫(chǐ):夺取衣服或带,这里是脱去,解下的意思。不息不汗:不喘气,不流汗。
14、若无事然:像没事一样。
15、此其为马:这样的马。
16、受大:指对饲料和饮水的要求多而且精。苟取:随便取用。苟:苟且,随便。
17、力裕而不求逞:力量充沛而不逞能。裕:充沛。
18、致远之材:能行长途的良马。
19、值复襄阳:值:正当,适逢。复:收复。1134年(绍兴四年),岳飞率军收复襄阳等六郡。
20、平杨么(yāo):杨么,名太,龙阳(今湖南汉寿)人。1133年(绍兴三年)夏,被推为洞庭湖地区农民起义军总首领,称大圣天王,有众二十余万。1135年(绍兴五年),被岳飞所破。
21、秣(mò):喂马的饲料。这里作动词用,吃。
22、揽辔(pèi)未安:拉住缰绳还未坐稳。辔:马缰绳。
23、踊跃疾驱:跳跃起来奔驰。
24、甫:刚刚。
25、汗喘:淌汗、喘息,均作动词。
26、殆(dài)欲毙然:像死了一样。殆:近于,几乎。
27、寡取易盈:需求不多,容易满足。
28、穷:这里指力气耗尽。
29、驽钝之材:低下的劣马。驽(nú):劣马。钝:刀不锋利,比喻劣才。
创作背景
1137年(绍兴七年)二月,岳飞奉诏入朝觐见宋高宗,高宗和岳飞见面后,谈论一番国势军情;顺便问及岳飞是否有良马。岳飞灵机一动,于是作出了这番巧妙的回答。岳飞将自己比作“致远之材”,足以胜任直捣黄龙府的伟业。
岳飞这番言谈引起皇帝的重视。宋高宗赞赏他“见〔识极〕进,论议皆可取”。趁论功行赏的机会,将岳飞由检校少保升至正二品的太尉,并将岳飞的官职荆湖北路、京西南路宣抚副使、兼营田使晋升为宣抚使、兼营田大使。
赏析:
这段文字系1137年(绍兴七年)春二月岳飞入觐宋高宗时所述,当为岳飞以马喻人,巧妙劝喻高宗应仔细识别人才,不要为表象所迷惑。文章简洁明快,通过两种马的生动对比,给人深刻的启示。
文章一开始先借孔子“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的话提出中心论点,接着就用作者使用过的马匹的不同表现进行论证。先前的马对饲料和饮水的要求不仅多,而且严格,“非精洁宁饿死不受”,它奔跑起来开始并不太快,待百里之后才开始加速,显示出骏马的特点来,半天时间就可行二百里,而且不喘不汗,好像无事一样。如今的马不仅吃得少,且“秣不则粟,饮不则泉”,它抬脚就想跑,刚跑就加速,结果跑不多远就“力竭汗喘,殆欲毙然”。通过这两种马不同表现的对比,有力地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本文表面上是在论马,实际上是在论人。那“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逞强”的骏马,实际上就是本领高强,抱负远大,能担当重任的贤才。而“寡取易盈,好逞易穷”的劣马,实际上就是急躁冒进,轻举妄动,目光短浅的庸才。岳飞生当南宋抗金救国最激烈的时代,他的这番议论是有其针对性和现实性的。文中对骏马的评论,不就是对抗金勇士们的赞扬和肯定吗?对劣马的评论,不就是对妥协投降者的鞭笞和否定吗?
在写作上,本文的主要特点就是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文章将骏马和劣马从饮食、奔跑到奔跑之后的状态,一一作了对比,突出了骏马的优点和劣马的弱点,从而有力地论证了“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的论点。另外,文章在论证时,是以作者亲自使役过的马来作为论据,这更增强了说服力。
《良马对》(又题《论马》)
岳武穆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不?”武穆答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噉刍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馀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值复襄阳,平杨么,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不然,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
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选文中岳飞是从哪两方面来说明马的优劣的?饮食/精力。他认为“致远之材”和“驽钝之材”的区别是什么?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寡取易盈,好逞易穷。
二、 下列选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C)
A.日啗刍豆数升,饮泉一斛,然非精洁不受。
B.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
C.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
D.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三、 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然非精洁不受 (然而)
2.若无事然。 (的样子)
3.不幸相继以死 (而)
4.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用)
译文
岳飞入朝觐见,皇帝从容地问道:“爱卿是否有得到好马?”岳飞回答说:“称好马叫做骥,并不是称赞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我曾有这样的两匹马,所以常常对它们的表现感到奇怪。它每天吃豆类达几斗,喝泉水一斛,然而不是精细清洁的饲料和饮水,宁肯饿死也不食饮。给它披挂奔驰,开始速度好像不怎么快,等到行到百余里,就开始竖起马鬣长鸣,快速奔驰,显示出骏马的特点来,从中午到傍晚,还可以行二百里。卸下鞍甲后既不喘粗气,也不流汗,就像没事一样。这样的马,饮食多而且不随便食用,力量充沛而不逞能,是能长途行走的良马啊。适逢收复襄阳,平定杨么,不幸相继而死。现在所乘坐的马不是这样。每天的饮食不超过几升,而且吃不选择饲料,喝不选择泉水,拉住缰绳还未坐稳,就跳跃起来迅速奔跑,刚刚跑了一百里,就力气用尽流汗喘息,像死了一样。这样的马,需求不多,容易满足,喜欢逞能,又容易耗尽气力,是低下的劣马啊。”皇帝说好。
注释:
2、“骥不称其力”二句:称好马叫做骥,并不是称赞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这两句话见《论语·宪问》。骥:良马名。称(chēng):称道,赞许。
3、臣:我,岳飞自称。
4、噉(dàn):同“啖”,吃。至:达。刍(chú):牲口吃的草。
5、斛(hú):量器名,也是一种容量单位,古时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时改五斗为一斛。
6、然:但。精洁:指精细清洁的饲料和饮水。不受:不食饮。
7、介胄(zhòu):指给马披上铠甲、头盔。介:甲,用作动词,披甲。胄:头盔,用作动词,披胄。
8、若:好像,似乎。疾:快。
9、比:等到。
10、振鬣(liè):竖起马鬣。鬣:马脖子上的长毛。
11、奋迅:振奋起来,加快速度。示骏:显示出骏马的品质。
12、自午至酉:从中午到傍晚。午:午时,白天十一点到一点。酉:酉时,下午五点至七点。
13、褫(chǐ):夺取衣服或带,这里是脱去,解下的意思。不息不汗:不喘气,不流汗。
14、若无事然:像没事一样。
15、此其为马:这样的马。
16、受大:指对饲料和饮水的要求多而且精。苟取:随便取用。苟:苟且,随便。
17、力裕而不求逞:力量充沛而不逞能。裕:充沛。
18、致远之材:能行长途的良马。
19、值复襄阳:值:正当,适逢。复:收复。1134年(绍兴四年),岳飞率军收复襄阳等六郡。
20、平杨么(yāo):杨么,名太,龙阳(今湖南汉寿)人。1133年(绍兴三年)夏,被推为洞庭湖地区农民起义军总首领,称大圣天王,有众二十余万。1135年(绍兴五年),被岳飞所破。
21、秣(mò):喂马的饲料。这里作动词用,吃。
22、揽辔(pèi)未安:拉住缰绳还未坐稳。辔:马缰绳。
23、踊跃疾驱:跳跃起来奔驰。
24、甫:刚刚。
25、汗喘:淌汗、喘息,均作动词。
26、殆(dài)欲毙然:像死了一样。殆:近于,几乎。
27、寡取易盈:需求不多,容易满足。
28、穷:这里指力气耗尽。
29、驽钝之材:低下的劣马。驽(nú):劣马。钝:刀不锋利,比喻劣才。
创作背景
1137年(绍兴七年)二月,岳飞奉诏入朝觐见宋高宗,高宗和岳飞见面后,谈论一番国势军情;顺便问及岳飞是否有良马。岳飞灵机一动,于是作出了这番巧妙的回答。岳飞将自己比作“致远之材”,足以胜任直捣黄龙府的伟业。
岳飞这番言谈引起皇帝的重视。宋高宗赞赏他“见〔识极〕进,论议皆可取”。趁论功行赏的机会,将岳飞由检校少保升至正二品的太尉,并将岳飞的官职荆湖北路、京西南路宣抚副使、兼营田使晋升为宣抚使、兼营田大使。
赏析:
这段文字系1137年(绍兴七年)春二月岳飞入觐宋高宗时所述,当为岳飞以马喻人,巧妙劝喻高宗应仔细识别人才,不要为表象所迷惑。文章简洁明快,通过两种马的生动对比,给人深刻的启示。
文章一开始先借孔子“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的话提出中心论点,接着就用作者使用过的马匹的不同表现进行论证。先前的马对饲料和饮水的要求不仅多,而且严格,“非精洁宁饿死不受”,它奔跑起来开始并不太快,待百里之后才开始加速,显示出骏马的特点来,半天时间就可行二百里,而且不喘不汗,好像无事一样。如今的马不仅吃得少,且“秣不则粟,饮不则泉”,它抬脚就想跑,刚跑就加速,结果跑不多远就“力竭汗喘,殆欲毙然”。通过这两种马不同表现的对比,有力地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本文表面上是在论马,实际上是在论人。那“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逞强”的骏马,实际上就是本领高强,抱负远大,能担当重任的贤才。而“寡取易盈,好逞易穷”的劣马,实际上就是急躁冒进,轻举妄动,目光短浅的庸才。岳飞生当南宋抗金救国最激烈的时代,他的这番议论是有其针对性和现实性的。文中对骏马的评论,不就是对抗金勇士们的赞扬和肯定吗?对劣马的评论,不就是对妥协投降者的鞭笞和否定吗?
在写作上,本文的主要特点就是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文章将骏马和劣马从饮食、奔跑到奔跑之后的状态,一一作了对比,突出了骏马的优点和劣马的弱点,从而有力地论证了“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的论点。另外,文章在论证时,是以作者亲自使役过的马来作为论据,这更增强了说服力。
* 良马对《良马对》(又题《论马》)岳武穆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不?”武穆答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噉刍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馀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