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和氏》《昔者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韩非子·和氏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 ),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和虽献璞而未美,未为主之害也,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论宝( )此其难也!今人主之于法术也,未必和璧之急也,而禁群臣士民之私邪;然则有道者①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主用术则大臣不得擅断,近习②不敢卖重;官行法则浮萌③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陈,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
【注释】 ①有道者: 法、术之士。②近习:指君主宠爱亲信的人。③浮萌:游民。萌,通“ 氓 ”。④论:认可。
昔者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吴起枝解于楚。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⑤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⑥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二子之言也已当矣,然而枝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 )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此世所以乱无霸王也。
【注释】⑤告坐:被告发而连坐。⑥遂:举荐。
6.下列语句中,加 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王薨,文王即位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人死去
B.贞士而名之以诳 名:命名
C.损不急之枝官 损:损害
D.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 治:社会安定太平
7. 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A.矣 于 乃 B.矣 若 则
C.也 于 则 D.也 若 乃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
A.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
B.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
C.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
D.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
9.下列对课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和氏得到玉璞后,先后两次进献君王,均以欺骗罪被处以刖足之刑。后至文王时他才得以献玉而正名,并将玉命名为“和氏之璧”。
B.第二段,韩非指出若以法、术治国的话,臣则失去擅权弄权的自由,士民则失去游说游荡的自由,法、术也就成了群臣士民的祸害。
C.第三段,韩非借吴起与商君之例,阐明了法、术能否施行于世,取决于君主的判断力以及臣子细民的处世态度。然后借此针砭时弊,指出当世乱而无霸主的原因。
D.文章除了运用和氏之喻、吴起商鞅之例外,还拿悼王孝公楚秦两国君主对法的态度及其结果作对比,文笔犀利而深入浅出,叙议相间而富于变化。
10.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3分)
(2)然则有道者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4分)
(3)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3分)
参考答案
6.C
7.B
8.D
9. C(A项,“将玉命名为“和氏之璧”,应是楚文王。B项“法术也就成了群臣士民的祸害”有错,原文“所祸”,所字结构,“祸”应为动词,根据前后文,其意应为:(被群臣士民)看作祸害;另,依据选项表述,“法术也就成了群臣士民的祸害”是韩非的观点,这与文章的观点是相违背的。D项,“拿悼王孝公楚秦两国君主对法术的不同态度及其结果进行对比”有错,文中楚悼王与秦孝公并非对比。)
10.(1)(3分)【译文】而是为它本是宝玉却用石来称呼它而悲伤。
【解析】计分点:宝玉、而、介宾短语后置各1分。宝玉,名词用作动词,是宝玉。而,表转折,却。题之以石,循直译原则,应为介宾短语后置,还原应为“以石题之”,以,用;题,称作、称呼等。悲,为动用法,为……感到悲伤,也可灵活译为动词“悲伤、悲叹”。另,夫,助词,表感叹语气。
(2)(4分)【译文】既然这样,那么法、术之士还没被杀戮,只是因为促成帝王之业的法宝还没进献罢了。
【解析】计分点:然则、特、帝王、句意各1分。然则,古汉语常见固定结构,古今异义词,此处译为“既然这样,那么”或“这样,那么”。特,只是。帝王,能促成帝王之业,或类似意思,直接译为帝王的,不计分。之,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译时删去;不戮,含被动义,没有被杀。璞。是一个喻词。
(3)(3分)【译文】约束靠游说求官的人而使从事耕作与为国作战的人显贵起来。
【解析】计分点:禁、游宦、显各1分。禁,约束,译为禁止,不计分,译为制止,勉强算对。游宦,靠游说求官,若译为“游说求官”,也给分(游宦: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离开本国至他国谋求官职)。显,使动用法,使……显贵。
【参考译文】
楚人卞和在荆山中得到一块玉璞,捧着进献给楚厉王。厉王让玉匠鉴定。玉匠说:“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是行骗,就砍掉了他的左脚。到厉王死,武王继位。卞和又捧着那块玉璞去献给武王。武王让玉匠鉴定,玉匠又说:“是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是行骗,就砍掉了他的右脚。武王死,文王登基。卞和就抱着那块玉璞在荆山下哭,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干了,跟着流出的是血。文王听说后,派人去了解他哭的原因,问道:“天下受断足刑的人多了,你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卞和说:“我不是悲伤脚被砍掉,而是悲伤把宝玉称作石头,把忠贞的人称作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文王就让玉匠加工这块玉璞并得到了宝玉,于是命名为“和氏之璧”。
珍珠宝玉是君主急需的,即使卞和献的玉璞不够完美,也并不构成对君主的损害,但还是在双脚被砍后宝玉才得以论定,鉴定宝玉就是如此的困难。如今君主对于法术,未必像对和氏璧那样急需,还要用来禁止群臣百姓的自私邪恶行为。既然这样,那么法术之士还没被杀戮的原因,只是促成帝王之业的法宝还没进献罢了。君主运用法术,大臣就不能擅权独断,左右近侍就不敢卖弄权势;官府执行法令,游民就得从事农耕,游说之士就得冒着危险去当兵打仗;那么法术就被群臣百姓看成是祸害了。君主如果不能抵制大臣的议论,摆脱黎民百姓的诽谤,单要完全采纳法术之言,那么法术之士即使到死,他们的学说也一定不会被认可。
从前吴起向楚悼王指出楚国的风气说:“大臣的权势太重,分封的贵族太多。像这样下去,他们就会上逼主而下虐民,这是造成国贫兵弱的途径。不如使分封贵族的子孙到第三代时君主就收回爵禄,取消百官的俸禄等级,裁减多余的官吏,来供养经过选拔和训练的士兵。”楚悼王施行此法一年就死了,吴起在楚遭到肢解。商君教秦孝公建立什伍组织,设置告密连坐的制度,焚烧书,彰明法令,堵塞私人的请托而进用对国家有功的人,约束靠游说做官的人而使农民士兵显贵起来。孝公实行这些主张,君主因此尊贵安稳,国家因此富庶强大。八年后秦孝公死了,商鞅在秦受到车裂。楚国不用吴起变法而削弱混乱,秦国推行商鞅变法而富庶强大。二人的主张已够正确的了,但是肢解吴起,车裂商鞅,又为的什么呢?为的是大臣苦于法令而小民憎恨社会安定啊。当今之世,大臣贪权,小民安于动乱,比秦、楚的坏风气还要严重,而君主又没有楚悼王、秦孝公那样的判断力,那么法术之士又怎能冒吴起、商鞅的危险来阐明自己的法术主张呢?这就是社会混乱而没有霸王的原因。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
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和虽献璞而未美,未为主之害也,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论宝(
【注释】 ①有道者: 法、术之士。②近习:指君主宠爱亲信的人。③浮萌:游民。萌,通“ 氓 ”。④论:认可。
昔者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吴起枝解于楚。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⑤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⑥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二子之言也已当矣,然而枝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
【注释】⑤告坐:被告发而连坐。⑥遂:举荐。
6.下列语句中,加 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7. 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
9.下列对课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10.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3分)
(2)然则有道者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4分)
(3)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3分)
参考答案
6.C
7.B
8.D
9. C(A项,“将玉命名为“和氏之璧”,应是楚文王。B项“法术也就成了群臣士民的祸害”有错,原文“所祸”,所字结构,“祸”应为动词,根据前后文,其意应为:(被群臣士民)看作祸害;另,依据选项表述,“法术也就成了群臣士民的祸害”是韩非的观点,这与文章的观点是相违背的。D项,“拿悼王孝公楚秦两国君主对法术的不同态度及其结果进行对比”有错,文中楚悼王与秦孝公并非对比。)
10.(1)(3分)【译文】而是为它本是宝玉却用石来称呼它而悲伤。
【解析】计分点:宝玉、而、介宾短语后置各1分。宝玉,名词用作动词,是宝玉。而,表转折,却。题之以石,循直译原则,应为介宾短语后置,还原应为“以石题之”,以,用;题,称作、称呼等。悲,为动用法,为……感到悲伤,也可灵活译为动词“悲伤、悲叹”。另,夫,助词,表感叹语气。
(2)(4分)【译文】既然这样,那么法、术之士还没被杀戮,只是因为促成帝王之业的法宝还没进献罢了。
【解析】计分点:然则、特、帝王、句意各1分。然则,古汉语常见固定结构,古今异义词,此处译为“既然这样,那么”或“这样,那么”。特,只是。帝王,能促成帝王之业,或类似意思,直接译为帝王的,不计分。之,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译时删去;不戮,含被动义,没有被杀。璞。是一个喻词。
(3)(3分)【译文】约束靠游说求官的人而使从事耕作与为国作战的人显贵起来。
【解析】计分点:禁、游宦、显各1分。禁,约束,译为禁止,不计分,译为制止,勉强算对。游宦,靠游说求官,若译为“游说求官”,也给分(游宦: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离开本国至他国谋求官职)。显,使动用法,使……显贵。
【参考译文】
楚人卞和在荆山中得到一块玉璞,捧着进献给楚厉王。厉王让玉匠鉴定。玉匠说:“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是行骗,就砍掉了他的左脚。到厉王死,武王继位。卞和又捧着那块玉璞去献给武王。武王让玉匠鉴定,玉匠又说:“是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是行骗,就砍掉了他的右脚。武王死,文王登基。卞和就抱着那块玉璞在荆山下哭,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干了,跟着流出的是血。文王听说后,派人去了解他哭的原因,问道:“天下受断足刑的人多了,你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卞和说:“我不是悲伤脚被砍掉,而是悲伤把宝玉称作石头,把忠贞的人称作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文王就让玉匠加工这块玉璞并得到了宝玉,于是命名为“和氏之璧”。
珍珠宝玉是君主急需的,即使卞和献的玉璞不够完美,也并不构成对君主的损害,但还是在双脚被砍后宝玉才得以论定,鉴定宝玉就是如此的困难。如今君主对于法术,未必像对和氏璧那样急需,还要用来禁止群臣百姓的自私邪恶行为。既然这样,那么法术之士还没被杀戮的原因,只是促成帝王之业的法宝还没进献罢了。君主运用法术,大臣就不能擅权独断,左右近侍就不敢卖弄权势;官府执行法令,游民就得从事农耕,游说之士就得冒着危险去当兵打仗;那么法术就被群臣百姓看成是祸害了。君主如果不能抵制大臣的议论,摆脱黎民百姓的诽谤,单要完全采纳法术之言,那么法术之士即使到死,他们的学说也一定不会被认可。
从前吴起向楚悼王指出楚国的风气说:“大臣的权势太重,分封的贵族太多。像这样下去,他们就会上逼主而下虐民,这是造成国贫兵弱的途径。不如使分封贵族的子孙到第三代时君主就收回爵禄,取消百官的俸禄等级,裁减多余的官吏,来供养经过选拔和训练的士兵。”楚悼王施行此法一年就死了,吴起在楚遭到肢解。商君教秦孝公建立什伍组织,设置告密连坐的制度,焚烧书,彰明法令,堵塞私人的请托而进用对国家有功的人,约束靠游说做官的人而使农民士兵显贵起来。孝公实行这些主张,君主因此尊贵安稳,国家因此富庶强大。八年后秦孝公死了,商鞅在秦受到车裂。楚国不用吴起变法而削弱混乱,秦国推行商鞅变法而富庶强大。二人的主张已够正确的了,但是肢解吴起,车裂商鞅,又为的什么呢?为的是大臣苦于法令而小民憎恨社会安定啊。当今之世,大臣贪权,小民安于动乱,比秦、楚的坏风气还要严重,而君主又没有楚悼王、秦孝公那样的判断力,那么法术之士又怎能冒吴起、商鞅的危险来阐明自己的法术主张呢?这就是社会混乱而没有霸王的原因。
* 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