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帝时,赵高有罪,蒙毅案之,当死”阅读答案
秦始皇帝时,赵高有罪,蒙毅案之,当死,始皇赦而用之。长子扶苏好直谏,上怒,使北监蒙恬兵于上郡。始皇东游会稽,并海走琅琊,少子胡亥、李斯、蒙毅、赵高从。道病,使蒙毅还祷山川,未反而上崩。李斯、赵高矫诏立胡亥,杀扶苏、蒙恬、蒙毅,卒以亡秦。
始皇制天下轻重之势,使内外相形以禁奸备乱者,可谓密矣。蒙恬将三十万人,威振北方,扶苏监其军,而蒙毅侍帐幄为谋臣,虽有大奸贼,敢睥睨其间哉?不幸道病,祷祠山川尚有人也,而遣蒙毅,故高、斯得成其谋。始皇之遣毅,毅见始皇病,太子未立而去左右,皆不可以言智。然天之亡人国,其祸败必出于智所不及。
圣人为天下,不恃智以防乱,恃吾无致乱之道耳。始皇致乱之道,在用赵高。夫阉尹之祸,如毒药猛兽,未有不裂肝碎胆者也。自书契以来,惟东汉吕强、后唐张承业二人号称善良,岂可望一二于千万,以致必亡之祸哉?然世主皆甘心而不悔,彼自以为聪明人杰也,奴仆熏腐之余何能为,及其亡国乱朝,乃与庸主不异。
或曰:“扶苏亲始皇子,秦人戴之久矣,陈胜假其名犹足以乱天下,而蒙恬持重兵在外,使二人不即受诛而复请之,则斯、高无遗类矣。何哉?”
呜呼,秦之失道,有自来矣,岂独始皇之罪?自商鞅变法,以诛死为轻典,以参夷为常法,人臣狼顾胁息,以得死为幸,何暇复请!方其法之行也,求无不获,禁无不止,鞅自以为轶尧、舜而驾汤、武矣。及其出亡而无所舍,然后知为法之弊。夫岂独鞅悔之,秦亦悔之矣。荆轲之变,持兵者熟视始皇环柱而走,莫之救者,以秦法重故也。李斯之立胡亥,不复忌二人者,知威令之素行,而臣子不敢复请也。二人之不敢请,亦知始皇之鸷悍而不可回也,岂料其伪也哉?周公曰:“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孔子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其‘恕’矣乎?”夫以忠恕为心而以平易为政,则上易知而下易达,虽有卖国之奸,无所投其隙,仓卒之变,无自发焉。然其令行禁止,盖有不及商鞅者矣,而圣人终不以彼易此。商鞅立信于徙木,立威于弃灰,刑其亲戚师傅,积威信之极,以及始皇,秦人视其君如雷电鬼神,不可测也。古者公族有罪,三宥然后制刑。今至使人矫杀其太子而不忌,太子亦不敢请,则威信之过故也。夫以法毒天下者,未有不反中其身及其子孙者也。
(节选自苏轼《东坡志林》)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内外相形 形:对照。
B.以参夷为常法 夷:诛灭。
C.知始皇之鸷悍而不可回也 回:改变。
D.威信之过故也 过:过错。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未反而上崩 人非生而知之者
B.其祸败必出于智所不及 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C.圣人为天下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D.则斯、高无遗类矣 入则无法家拂士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方其法之行也,求无不获,禁无不止,鞅自以为轶尧、舜而驾汤、武矣。
(2)李斯之立胡亥,不复忌二人者,知威令之素行,而臣子不敢复请也。
11.第Ⅰ卷文言文中,苏轼向后世的人主提出了哪些为政的建议?请简要概括(5分)
参考答案
8.D(过分,太甚)
9.A(均为连词,表顺承。B分别为:副词,表揣度,大概;代词,它,代“地动仪”。C分别为:动词,治理;动词,给予。D分别为:连词,表顺承,那么,就;连词,表假设,如果。)
10.(1)当商鞅的变法推行的时候,他要求的没有不能获得的,禁止的没有不停止的,商鞅自认为自己的功绩已超越尧舜并凌驾于汤武之上了。(译出大意,1分。“行”“轶”“驾”译正确一处,1分)
(2)李斯拥立胡亥,不再忌惮扶苏和蒙恬的原因,是知道严厉的法令一向执行,臣子是不敢再向上提出请求的。(译出大意,1分。“立”“忌”“素行”译正确一处,1分)
11.采取不引发动乱的策略,而不是依仗个人的聪明;谨防宦官之祸;摒弃严刑峻罚;以忠恕为心,推行平易亲民的政策;使上下信息相通,不给奸人投机取巧的机会。(一点1分)
始皇制天下轻重之势,使内外相形以禁奸备乱者,可谓密矣。蒙恬将三十万人,威振北方,扶苏监其军,而蒙毅侍帐幄为谋臣,虽有大奸贼,敢睥睨其间哉?不幸道病,祷祠山川尚有人也,而遣蒙毅,故高、斯得成其谋。始皇之遣毅,毅见始皇病,太子未立而去左右,皆不可以言智。然天之亡人国,其祸败必出于智所不及。
圣人为天下,不恃智以防乱,恃吾无致乱之道耳。始皇致乱之道,在用赵高。夫阉尹之祸,如毒药猛兽,未有不裂肝碎胆者也。自书契以来,惟东汉吕强、后唐张承业二人号称善良,岂可望一二于千万,以致必亡之祸哉?然世主皆甘心而不悔,彼自以为聪明人杰也,奴仆熏腐之余何能为,及其亡国乱朝,乃与庸主不异。
或曰:“扶苏亲始皇子,秦人戴之久矣,陈胜假其名犹足以乱天下,而蒙恬持重兵在外,使二人不即受诛而复请之,则斯、高无遗类矣。何哉?”
呜呼,秦之失道,有自来矣,岂独始皇之罪?自商鞅变法,以诛死为轻典,以参夷为常法,人臣狼顾胁息,以得死为幸,何暇复请!方其法之行也,求无不获,禁无不止,鞅自以为轶尧、舜而驾汤、武矣。及其出亡而无所舍,然后知为法之弊。夫岂独鞅悔之,秦亦悔之矣。荆轲之变,持兵者熟视始皇环柱而走,莫之救者,以秦法重故也。李斯之立胡亥,不复忌二人者,知威令之素行,而臣子不敢复请也。二人之不敢请,亦知始皇之鸷悍而不可回也,岂料其伪也哉?周公曰:“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孔子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其‘恕’矣乎?”夫以忠恕为心而以平易为政,则上易知而下易达,虽有卖国之奸,无所投其隙,仓卒之变,无自发焉。然其令行禁止,盖有不及商鞅者矣,而圣人终不以彼易此。商鞅立信于徙木,立威于弃灰,刑其亲戚师傅,积威信之极,以及始皇,秦人视其君如雷电鬼神,不可测也。古者公族有罪,三宥然后制刑。今至使人矫杀其太子而不忌,太子亦不敢请,则威信之过故也。夫以法毒天下者,未有不反中其身及其子孙者也。
(节选自苏轼《东坡志林》)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内外相形
B.以参夷为常法
C.知始皇之鸷悍而不可回也
D.威信之过故也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未反而上崩
B.其祸败必出于智所不及
C.圣人为天下
D.则斯、高无遗类矣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方其法之行也,求无不获,禁无不止,鞅自以为轶尧、舜而驾汤、武矣。
(2)李斯之立胡亥,不复忌二人者,知威令之素行,而臣子不敢复请也。
11.第Ⅰ卷文言文中,苏轼向后世的人主提出了哪些为政的建议?请简要概括(5分)
参考答案
8.D(过分,太甚)
9.A(均为连词,表顺承。B分别为:副词,表揣度,大概;代词,它,代“地动仪”。C分别为:动词,治理;动词,给予。D分别为:连词,表顺承,那么,就;连词,表假设,如果。)
10.(1)当商鞅的变法推行的时候,他要求的没有不能获得的,禁止的没有不停止的,商鞅自认为自己的功绩已超越尧舜并凌驾于汤武之上了。(译出大意,1分。“行”“轶”“驾”译正确一处,1分)
(2)李斯拥立胡亥,不再忌惮扶苏和蒙恬的原因,是知道严厉的法令一向执行,臣子是不敢再向上提出请求的。(译出大意,1分。“立”“忌”“素行”译正确一处,1分)
11.采取不引发动乱的策略,而不是依仗个人的聪明;谨防宦官之祸;摒弃严刑峻罚;以忠恕为心,推行平易亲民的政策;使上下信息相通,不给奸人投机取巧的机会。(一点1分)
上一篇:“袁珙,字廷玉,鄞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下一篇:《刘颇当机立断》原文译文
* 秦始皇帝时,赵高有罪,蒙毅案之,当死,始皇赦而用之。长子扶苏好直谏,上怒,使北监蒙恬兵于上郡。始皇东游会稽,并海走琅琊,少子胡亥、李斯、蒙毅、赵高从。道病,使蒙毅还祷山川,未反而上崩。李斯、赵高矫诏立胡亥,杀扶苏、蒙恬、蒙毅,卒以亡秦。始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