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皇帝讳懿,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人”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宣皇帝讳懿,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人,姓司马氏。帝少有奇节,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
汉建安六年,郡举上计掾。魏武帝为司空,闻而辟之。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卧不动。
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帝惧而就职。于是,使与太子游处,迁黄门侍郎,转议郎、丞相东曹属,寻转主簿。魏国既建,迁太子中庶子。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太子所信重,与陈群、吴质、朱乐号曰四友。迁为军司马,言于魏武曰:“昔箕子陈谋,以食为首。今天下不耕者盖二十余万,非经国远筹也。虽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魏武纳之,于是务农积谷,国用丰赡。
及魏武薨于洛阳,朝野危惧。帝纲纪丧事,内外肃然。乃奉梓宫还邺。魏文帝即位,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黄初五年,天子南巡,观兵吴疆。帝留镇许昌,改封向乡侯,转抚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帝固辞天子曰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及天子疾笃帝与曹真陈群等见于崇华殿之南堂,并受顾命辅政。诏太子曰:“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明帝即位,改封舞阳侯。
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及平公孙文懿,大行杀戮。诛曹爽之际,支党皆夷及三族,男女无少长,姑姊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杀之,既而竟迁魏鼎云。
——(《晋书·宣帝纪》)
4.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固辞天子曰/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及天子疾笃/帝与曹真/陈群等见于/崇华殿之南堂
B.帝固辞/天子曰/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及天子疾笃/帝与曹真/陈群等见于崇华殿之南堂
C.帝固辞天子曰/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及天子疾笃/帝与曹真陈群等见于/崇华殿之南堂
D.帝固辞/天子曰/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及天子疾笃/帝与曹真/陈群等见于崇华殿之南堂
5.下列对原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教:儒教又称“孔教”“圣教”,建立在由孔子奠定的儒家学说的基础上,自汉代以来被奉为官学,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又被称作圣教,跟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
B.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C.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如《烛之武退秦师》中提到的“晋侯”“秦伯”,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变。
D.魏鼎:文中指魏国的重要礼器。鼎有三足两耳,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刑山之下,以象征九州。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演变为传国重器了。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懿博学多闻,信奉 儒家思想。汉末天下大乱,他有心忧天下之志,但他因为汉室衰微,不愿屈服曹氏,以装病拒绝做官。
B.司马懿有奇策善谋,临危不乱。他做军司马以后向魏武进言,魏武帝听从之后,国家费用充足;他统领魏武帝丧事,朝廷内外安定,秩序良好。
C.司马懿老谋深算,能屈能伸。他主动和太子结交,魏文帝即位后倍加重用他,在天子病危之际,他受顾命辅政;受到魏武怀疑,他勤于职守、废寝忘食,最终消除了魏武的疑虑。
D.司马懿有雄心大志,又心狠手辣,据说他有狼顾相,诛杀曹爽时,大肆杀戮,支党皆夷灭三族,不论男女老少,一律杀掉。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
(2)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
参考答案
4.B
5.D 定是传国重器是国家权力的象征,文中未停止曹魏天下。
6.C不是他主动和太子结交。“收与太子游处”。
7.(1)魏武帝为丞相,又征召他为文学橼,给使者下令说:“若再犹豫不决,就把他逮捕起来。”(“辟”“赦”“盘桓”“收”各1分,句意1分。)
(2)于是对太子曹丕说:“司马懿不是甘为人臣的人,必会干涉到你的家族之事。”太子平时与宣帝交好,常常庇护他,所以能无事。(“非人臣”,“预”,“善” , 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宣皇帝名懿,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里,古代地方行政单位)人。姓司马,司马懿司马懿少年时既有奇节,聪明而又谋略,博学多闻,潜心于儒家 研究。汉末天下大乱,司马懿经常慨然为天下有心。
汉建安六年(201),宣帝被选拔为向朝廷报事的上计掾。魏武帝当时为司空,闻宣帝之名而欲征召他任职。宣帝知道汉朝国运已经衰微,不愿屈服于曹氏,便假称有风痹之疾卧床难起,拒绝征召。魏武帝使人夜里去刺探他,宣帝卧床不起。魏武帝为丞相,又征召为文学掾,给使者下令说:“若再推辞不来,就把他逮捕起来。”宣帝惧怕而就职。于是使他与太子一起相处以切磋学问,后迁为黄门侍郎,又转为议郎、丞相东曹属,不久转为主簿。魏国建立后,迁为太子中庶子,每次参与议定大事,总有奇策异谋,为太子所信赖重用,与陈群、吴质、朱铄号称四友。
后迁为军司马,对魏武帝说:“昔日箕子陈述治国之谋,把食放在首位。当今天下百姓不参加耕种的有二十余万,这不是治国的长远谋略啊!虽然战事未停,应该一边耕种一边守备。”魏武帝采纳了这个意见,于是务农积谷,国家费用丰足。
魏武帝在洛阳去世时,朝野人士以为会出现危险局势而害怕。宣帝统领丧事,内外宁静无事,奉灵柩回邺安葬。魏文帝袭职即王位,封宣帝为河津亭侯,转为丞相长史。黄初五年,天子南巡,在魏吴边界观兵。宣帝留镇许昌,改封为向乡侯,转为抚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宣帝坚意辞让。天子说:“我处理各种政务,夜以继日,没有片刻休息时间。任此职并非荣耀之事,只是为我分忧罢了。”天子病重时,宣帝与曹真、陈群等在崇华殿之南堂拜见天子,天子临终遗命让他们辅助少主,给太子下诏说:“有人离间此三公的,要慎重处理,不要怀疑他们。”
宣帝内心嫉妒而外表宽厚,对人多猜忌,善用权谋,魏武帝察觉宣帝有雄心大志,又听说宣帝能像狼一样回首反顾,想试验他。召来同行,使他走在前面,令他反顾,他面正向后而身不动。魏武帝又曾梦三马食于一槽,心中很厌恶。于是对太子曹丕说:“司马懿不是作人臣的人,你以后要防备。”太子平时与宣帝友善,每每庇护他,故得无事。宣帝于是勤于职守,废寝忘食,以致采樵牧马人之间,也要走动询问,因此魏武帝才安心。后来平公孙文懿时大肆杀戮。杀曹爽时,支党皆夷灭三族,不论男女老幼,姑姊妹女子已经嫁人的都杀掉,最后竟篡夺曹魏天下。
汉建安六年,郡举上计掾。魏武帝为司空,闻而辟之。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卧不动。
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帝惧而就职。于是,使与太子游处,迁黄门侍郎,转议郎、丞相东曹属,寻转主簿。魏国既建,迁太子中庶子。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太子所信重,与陈群、吴质、朱乐号曰四友。迁为军司马,言于魏武曰:“昔箕子陈谋,以食为首。今天下不耕者盖二十余万,非经国远筹也。虽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魏武纳之,于是务农积谷,国用丰赡。
及魏武薨于洛阳,朝野危惧。帝纲纪丧事,内外肃然。乃奉梓宫还邺。魏文帝即位,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黄初五年,天子南巡,观兵吴疆。帝留镇许昌,改封向乡侯,转抚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帝固辞天子曰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及天子疾笃帝与曹真陈群等见于崇华殿之南堂,并受顾命辅政。诏太子曰:“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明帝即位,改封舞阳侯。
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及平公孙文懿,大行杀戮。诛曹爽之际,支党皆夷及三族,男女无少长,姑姊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杀之,既而竟迁魏鼎云。
——(《晋书·宣帝纪》)
4.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固辞天子曰/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及天子疾笃/帝与曹真/陈群等见于/崇华殿之南堂
B.帝固辞/天子曰/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及天子疾笃/帝与曹真/陈群等见于崇华殿之南堂
C.帝固辞天子曰/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及天子疾笃/帝与曹真陈群等见于/崇华殿之南堂
D.帝固辞/天子曰/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及天子疾笃/帝与曹真/陈群等见于崇华殿之南堂
5.下列对原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教:儒教又称“孔教”“圣教”,建立在由孔子奠定的儒家学说的基础上,自汉代以来被奉为官学,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又被称作圣教,跟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
B.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C.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如《烛之武退秦师》中提到的“晋侯”“秦伯”,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变。
D.魏鼎:文中指魏国的重要礼器。鼎有三足两耳,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刑山之下,以象征九州。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演变为传国重器了。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懿博学多闻,信奉 儒家思想。汉末天下大乱,他有心忧天下之志,但他因为汉室衰微,不愿屈服曹氏,以装病拒绝做官。
B.司马懿有奇策善谋,临危不乱。他做军司马以后向魏武进言,魏武帝听从之后,国家费用充足;他统领魏武帝丧事,朝廷内外安定,秩序良好。
C.司马懿老谋深算,能屈能伸。他主动和太子结交,魏文帝即位后倍加重用他,在天子病危之际,他受顾命辅政;受到魏武怀疑,他勤于职守、废寝忘食,最终消除了魏武的疑虑。
D.司马懿有雄心大志,又心狠手辣,据说他有狼顾相,诛杀曹爽时,大肆杀戮,支党皆夷灭三族,不论男女老少,一律杀掉。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
(2)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
参考答案
4.B
5.D 定是传国重器是国家权力的象征,文中未停止曹魏天下。
6.C不是他主动和太子结交。“收与太子游处”。
7.(1)魏武帝为丞相,又征召他为文学橼,给使者下令说:“若再犹豫不决,就把他逮捕起来。”(“辟”“赦”“盘桓”“收”各1分,句意1分。)
(2)于是对太子曹丕说:“司马懿不是甘为人臣的人,必会干涉到你的家族之事。”太子平时与宣帝交好,常常庇护他,所以能无事。(“非人臣”,“预”,“善” , 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宣皇帝名懿,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里,古代地方行政单位)人。姓司马,司马懿司马懿少年时既有奇节,聪明而又谋略,博学多闻,潜心于儒家 研究。汉末天下大乱,司马懿经常慨然为天下有心。
汉建安六年(201),宣帝被选拔为向朝廷报事的上计掾。魏武帝当时为司空,闻宣帝之名而欲征召他任职。宣帝知道汉朝国运已经衰微,不愿屈服于曹氏,便假称有风痹之疾卧床难起,拒绝征召。魏武帝使人夜里去刺探他,宣帝卧床不起。魏武帝为丞相,又征召为文学掾,给使者下令说:“若再推辞不来,就把他逮捕起来。”宣帝惧怕而就职。于是使他与太子一起相处以切磋学问,后迁为黄门侍郎,又转为议郎、丞相东曹属,不久转为主簿。魏国建立后,迁为太子中庶子,每次参与议定大事,总有奇策异谋,为太子所信赖重用,与陈群、吴质、朱铄号称四友。
后迁为军司马,对魏武帝说:“昔日箕子陈述治国之谋,把食放在首位。当今天下百姓不参加耕种的有二十余万,这不是治国的长远谋略啊!虽然战事未停,应该一边耕种一边守备。”魏武帝采纳了这个意见,于是务农积谷,国家费用丰足。
魏武帝在洛阳去世时,朝野人士以为会出现危险局势而害怕。宣帝统领丧事,内外宁静无事,奉灵柩回邺安葬。魏文帝袭职即王位,封宣帝为河津亭侯,转为丞相长史。黄初五年,天子南巡,在魏吴边界观兵。宣帝留镇许昌,改封为向乡侯,转为抚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宣帝坚意辞让。天子说:“我处理各种政务,夜以继日,没有片刻休息时间。任此职并非荣耀之事,只是为我分忧罢了。”天子病重时,宣帝与曹真、陈群等在崇华殿之南堂拜见天子,天子临终遗命让他们辅助少主,给太子下诏说:“有人离间此三公的,要慎重处理,不要怀疑他们。”
宣帝内心嫉妒而外表宽厚,对人多猜忌,善用权谋,魏武帝察觉宣帝有雄心大志,又听说宣帝能像狼一样回首反顾,想试验他。召来同行,使他走在前面,令他反顾,他面正向后而身不动。魏武帝又曾梦三马食于一槽,心中很厌恶。于是对太子曹丕说:“司马懿不是作人臣的人,你以后要防备。”太子平时与宣帝友善,每每庇护他,故得无事。宣帝于是勤于职守,废寝忘食,以致采樵牧马人之间,也要走动询问,因此魏武帝才安心。后来平公孙文懿时大肆杀戮。杀曹爽时,支党皆夷灭三族,不论男女老幼,姑姊妹女子已经嫁人的都杀掉,最后竟篡夺曹魏天下。
上一篇:苏轼《晁错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下一篇:郑板桥的诗集精选鉴赏
* 宣皇帝讳懿,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人,姓司马氏。帝少有奇节,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汉建安六年,郡举上计掾。魏武帝为司空,闻而辟之。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