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固定反问句式

文言文中的固定反问句式

  1."不……乎""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吗",或者"不也是吗"。如: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

  (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受阻的机会进攻他们,不也可以吗?

  2."何以……为","为"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为"的前置宾语;"以……"是介宾短语,作"为"的状语。所以"何以……为",等于介宾短语"以……"加动宾短语"为何",相当于"用(要)……做什么"。如:

  (1)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既然如此,那么用兵做什么?

  (2)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就要做真王了,要个假王的名义做什么?

  "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安……以为"。如: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要飞到九万里之外又向南飞干什么?

  (2)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您长久地据有齐国,要薛城做什么?

  3."何……之有"表示反问,其中的"之"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其宾语。提前宾语的作用在于强调宾语。"何……之有"可译为"有何……"。"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定语。宾语是"……"所代替的'名词性短语。如:

  (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韩非子?难二》)--也是国君的力量,臣子有什么力量呢?

  4."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用反问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人肯定的看法。如:

  (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私心刺谬乎?(《报任安书》)--现在您让我推荐贤士,恐怕与我的心意相违背吧?

  (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

* 1.不……乎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吗,或者不也是吗。如: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 (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受阻的机会进攻他们,不也可以吗? 2.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