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途径分析
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途径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文学习不仅对于外国人来讲是一大热潮,同时对我国公民来讲,中文学习也越来越重要;高中阶段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已经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其中不仅有部分议论文、记叙文的学习,还包含一些中国古代文化——文言文的学习,而文言文考核在高考中又是必考的知识内容,因此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使学生拥有独特的学习方法和强烈的学习欲望是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的重要挑战,在此,探讨了文言文的有效教学途径。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兴趣;多阅读;多思考;多背诵
从小学我们就开始接触各种文言文,这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其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学生死记硬背、做题生搬硬套、翻译语句不通等。
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前提
高中时期是学生加深学习深度、拓展学习范围的重要时期,但是由于高中教学长时间受到应试教育的制约,学生面临着很多的升学压力,使学习仅仅成为一种习惯,而非一种兴趣。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保证在整个课堂中,学生是积极参与的、是主动探究知识的,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质量。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又是多样的。
1.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很多学生都反映说:“老师在讲文言文的时候,都是根据课本,上面有什么就讲什么,从来没有拓展故事或什么,这样还不如自己看书呢。”这样的抱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文言文教学的弊端;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做到“扎根于课本又脱离于课本”,赋予死板的知识灵活性,用趣味性的方式表达知识点,或者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重视细节教学,使学生切实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例如,在学习文章《鸿门宴》的时候,文章篇幅过长,且任务复杂,如果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逐字翻译讲解,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样教师可以将班内学生分配合适的角色,在教室内再现鸿门宴现场的景象,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文中表达的紧张感,更容易抓住知识重点。
2.融合文章的背景知识
每一篇文言文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知识,甚至某一特殊的背景知识,教师在时间的允许下,向学生讲解文言文背后的知识内涵,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况,理解文章中的表达,更加有利于文言文知识的掌握。例如,《荆轲刺秦王》《过秦论》等文章,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二、引导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多背诵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精华,是我国历史传统的载体,是古人精神风貌的传承,在学习一篇文言文时,首先就要通读全文,而后期教学中,阻碍文言文教学进度的重点就是文章中的字、词、句的白话文含义;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多背诵,是感受古人情怀和思想的重要途径,又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师要逐步打破传统教学的限制,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文言文的内涵,接受美的'熏陶。
1.多阅读
阅读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虽然阅读这一方式并没有创新,但是的确是脚踏实地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有效方式,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很多学生“眼高嘴低”,一张口大声朗读就出错,就是对文章内容不熟练的表现,为了让学生对枯燥的文言文进行反复的阅读,教师可以采用情景创设的方式,或者轮流赛的方式,激励学生多阅读。
2.多思考
思考对于高中文言文学习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任何学习都需要学生多动脑筋,如果只有单纯的阅读,没有思考,就跟“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一样,不会发挥很大的实际作用,因此,教师在学生阅读的同时,布置适当的问题,使学生带有疑问地投入到阅读中,才能真正达到学习目的。例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烛之武凭借什么击退秦师?(2)本文采用了哪种写作手法?使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意愿选择不同的问题进行回答。
3.多背诵
虽然背诵是较为传统的学习方法,但是却是学生积累文言知识的重要途径,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还要能够熟练背诵部分文言文,领会其中蕴含的丰富哲理和人生道理,这将为未来学生的写作积累大量素材,也会对学生的未来生活、学习产生不可忽视的指引作用。例如,文言文《劝学》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句子名传千古,是作为一名中国人要铭记于心的佳句。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新课标的引导下,广泛引入先进的教学方式,并联合实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切身融入古文创造的环境,实现情感的交汇融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文言文的内涵,提高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妙建烨。浅谈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J]。学周刊,2012(35)。
[2]凌青。别样的文言教学课堂:以文言课本剧促有效教学[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8)。
[3]孙颖玉。高中文言文教学教法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07)。
[4]徐龙年。语言要怎么“教”才能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