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低效探因及对策
文言文教学低效探因及对策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本)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读文言课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要求降低了,篇目也减少了。近两年我省中考内容限于课本基本篇目,体现了《大纲》精神,从道理上讲,应该有相当理想的成绩,但结果相反,很出乎意外,请看下表:
1997年韶关市语文中考“古文阅读”部分抽样统计表〈全题共10分〉单位名称 抽样 平均 合格率 优秀率 最高 最低
人数 分 分 分韶关市直各中学 386 5.1 43.2% 8.8% 9.5 0
市十一中学 82 5.86 51.27% 13.42% 9 3
(上述数据来源于韶关市教研室和十一中教务处)
从试卷上反映出了初中文言文教学低效。这让人费解,更让人思考。为此,笔者深入课堂教学实际,总结出造成文言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1、考试“指挥棒”的作用。《大纲》中降低了难度, 教材作了“低调”处理,考试中文言文占比分不大,如下表:项目 年份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20分制) (150分制) (150分制)考 分 14分 18分 18分占全卷比分 11.67分% 12% 12%
(考分项含基础部分和阅读部分文言文考分)
一部分教师在认为文言文难教好,学生也厌学的情况下,教学中也来个“低调”处理。中考复习时,在基本篇目中抽几个语段,“押押宝”就算了。
2、“读”没有到位。文言文教学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 就是少得可怜的朗读也走进误区,可以概括为“四多四少”:自读多,范读少;齐读多,个读少;讲前读得多,讲后读得少;纯朗读多,背诵少。这样大大削弱了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天长日久使朗读变成厌烦的、事倍功半的“低效劳动”。
3、“满堂灌”解经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常常出现一言堂、满堂灌、架空分析。教师自我陶醉,引经据典,逐字逐句翻译,黑板上密密麻麻,学生昏昏欲睡、一头雾水。有的教师讲得唇焦舌敝,尽管学生上课飞书疾笔,课本的字里行间插满了密密麻麻的注解,脑袋里仍然是空白。学生的内因没有调动起来,学生被动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水平依然不理想。
4、教学形式单一。教法呆板,课堂气氛自然压抑。 大多数教师都是沿着“读—译—抄—背”的思路展开,千篇一律,把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文质兼美的篇章,内容丰富多彩的教材定格成了生产流水线。这样课堂教学自然就没有情趣,没有活力。
5、对《大纲》要求领会不深,对教材编排体例理解不够。 《大纲》对初中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了解课文内容”,了解的度如何确定?不少教师心中无数。加上1—4册文言文课文单篇分散在现代文单元之中,这种对文言文“低调”处理的编排体例,是与文言文降低难度的要求相应的,但教师理解不足。由于受习惯定式的干扰,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很难把握,便造成文言文教学支离破碎的局面。
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中,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不重视文言文语言知识规律的总结,不重视课外迁移。更为严重的是,根本不重视文言文的教学与现代文教学的联系,成了为教文言文而教文言文,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6、市面文言文的注释资料过于泛滥。资料多,处理不好, 适得其反。这些资料不可避免地让学生产生依赖思想,上课不认真听,不注重思考,总认为资料上写着,何苦去白费劲,结果影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能力的锻炼。
纵观以上几点,文言文教学低效,关键是教师认识不足,应试教育占了主导地位,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如何改变低效的现状,笔者有了以下几点粗浅认识:
1、熟读成诵,注重诵读方法的四个结合。 义教教材把诵读放在突出地位,作为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和一项主要的教学要求,贯穿文言文的训练体系,并对诵读训练做了有层次、有系统的安排,提高了诵读的要求,也加强了诵读指导。如不以朗读为基础,文言文教学便会落空。古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故义务教育教材特约编者张必锟先生大声疾呼要“把诵读放到文言文学习的首位上来”。
诵读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是目视其文,耳闻其音,心悟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面到深层含义,到潜在的情味的全面感知。在反复诵读中,使人潜心涵泳,认知文字,感受声律,疏通文脉,捕获作品的艺术形象,明悟作品语言艺术,通达作品的奥妙之处,化古人的神气为自己的神气。诵读是学生的重要阅读实践,教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感受。
只有以多读为基础,才能形成和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叶老说:“古文与口头语言殊异,读文之至熟,实即学习古文之语言。”(《答孙文才》1963年1月15日)读重要,读的方法尤为重要。 叶老说:“教师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答张庆晋》1962年7月12日)我看应加强朗读方法的指导, 做好四个结合:自读和范读相结合;齐读和个读相结合;讲前读和讲后读相结合;朗读和背诵相结合,把诵读落实,才能事半功倍。只有这样,才能更快地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悟能力、分析水平,大大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
2、把握《大纲》,适应变化。 《大纲》对文言文阅读要求只有25个字,教学中要全面、正确的'理解,灵活、发展的落实要求。义教教材中文言文的编排同初中语文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的总体结构和训练体系一致,便于读写教学和各种语文能力的训练,可以分散难点,学生学习和掌握起来也相对容易一些,这是一种对文言文“低调”处理的编排体例,与文言文降低难度的要求是相应的。对此,教师可以灵活掌握,只要能取得较好的效果,1—4册文言课文,可以按教材的体例教学,也可以把文言文集中在一起教学。
改进教学方法重在“活”字。初中生多为13—16岁的青少年,要让他们对上千年前“之乎者也”感兴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没有灵活应变的方法难以奏效。我在上《核舟记》前要求学生按课文内容和注释,画出核舟,放大二十倍,讲评时不断修正,最后评比,学生兴趣盎然。教《醉翁亭记》时,范读结束,把话锋一转,问道:“欧阳修这样的官,能打多少分?”教室里立刻热闹了起来。“活”则生趣,趣则生爱。除此,还要借助先进的教学方法。黑龙江省王志民老师“文言文教学五步法”是大胆地改革,很有实用价值:“课前交代目标,指导利用‘教参’,课堂双向答问,理解诵读咬嚼,总结迁移提高。”(《语文教学之友》1997.7)这种方法重视了规律的总结,重视能力迁移,加强了文言文与现代文教学的联系,以学以致用为目的,有很强的实用性,收效颇佳。
3、教学中须“授之以渔”。古语云:“授之鱼不如授之渔。 ”教给学生阅读、分析文言文的方法才是文言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四行对译法”和“文言实、虚词卡片法”都是学习文言文和积累文言知识的好方法。例如,《桃花源记》中的两个“志”有两种用法,可作卡片如下:
类别:文言实词
标题:志
1、动词,作标记,如“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2、名词,标记,如“寻向所志”(《桃花源记》)
可以给每个常用的文言虚词和实词设置一张卡片。这样,既能便于比较辨析,又便于系统地掌握知识,克服了课堂笔记综合性、系统性差的缺点。只有教者重视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教给学生正确对译方法和积累知识的方法,指导学生发现文言文知识规律的途径,学生才能学得扎实、用得灵活,逐渐形成独立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文言文教学只有强化诵读,重视改革教法,注重学法传授,才能走出“少慢差费”的怪圈,迈向素质教育。
1、《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
2、《中学文言文教学亟需改革》(《语文教学之友》1997年8期)
3、 《把诵读放到文言文学习的首位上来》(《中学生阅读》1996年12期 张必锟)
4、《朗读成诵,培养语感》(《语文学习》1997年2期 谭桂声)
5、《中学语文教学艺术》(池方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