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乙字仲阳”“王克明字彦昭”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钱乙字仲阳,父颖善医,然嗜酒喜游,东之海上不反。乙方三岁,母前死,姑嫁吕氏,哀而收养之,长诲之医,乃告以家世。即泣,请往迹寻,凡八九反。积数岁,遂迎父以归,时已三十年矣。其事吕如事父,吕没无嗣,为收葬行服。
乙始以《颅囟方》著名,授翰林医学。皇子病瘈疭①,乙进黄土汤而愈。神宗召问黄土所以愈疾状,对曰:“以土胜水,水得其平,则风自止。”帝悦,擢太医丞。广亲宗子病,诊之曰:“此可毋药而愈。”其幼在傍,指之曰:“是且暴疾惊人,后三日过午,可无恙。”其家恚,不答。明日,幼果发痫②甚急,召乙治之,三日愈。
乙本有羸疾,每自以意治之,而后甚,叹曰:“此所谓周痹也。入藏者死,吾其已夫。”既而曰:“吾能移之使在末。”因自制药,日夜饮之。左手足忽挛不能用,喜曰:“可矣!”以病免归,不复出。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末年挛痹浸剧,知不可为,召亲戚诀别,易衣待尽,遂卒,年八十二。
王克明字彦昭,绍兴、乾道间名医也。初生时,母乏乳,饵以粥,遂得脾胃疾,长益甚,医以为不可治。克明自读《难经》、《素问》以求其法,刻意处药,其病乃愈。始以术行江、淮,入苏、湖,针灸尤精。诊脉有难疗者,必沉思得其要,然后予之药。病虽数证,或用一药以除其本,本除而余病自去。亦有不予药者,期以某日自安。有以为非药之过,过在某事,当随其事治之。言无不验。张子盖救海州,战士大疫,克明时在军中,全活者几万人。子盖上其功,克明力辞之。
克明颇知书,好侠尚义,常数千里赴人之急。初试礼部中选,累任医官。王炎宣抚四川,辟克明,不就。炎怒,劾克明避事,坐贬秩。后迁至翰林医痊局,赐金紫。绍兴五年卒,年六十七。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二十一•方技》,有删改)
【注】①瘈疭(chì zòng):痉挛, 抽风。 ②痫:癫痫,羊角风。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
B.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
C.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
D.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服:指穿孝服居丧。人死后其亲属必须要穿特制的丧服守孝三年,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和居丧者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
B.太医丞:是古代医官名。宋史记载,熙宁九年,于太常寺下设置太医局,管理医学行政和医学教育,太医丞是其中的署官。
C.《难经》、《素问》:《素问》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用来解释人 体生理、病理现象和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难经》则解释了《黄帝内经》的医学医理,有不少独到见解。
D.金紫:唐制,三品以上官员服紫色,若官员品级不够而皇帝特赐,准许服紫,称赐紫。赐紫同时赐金鱼袋,合称赐金紫。宋代沿用唐制。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钱乙非常孝顺、敬老。他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出去寻找父亲,找了很多年,终于找到。他由姑父抚养长大,对待姑父如对待自己的亲生父亲。
B.钱乙医术高超,甚至可以预判病症。他给皇子治病,给他喝黄土汤就治好了。他判断广亲的小儿子会在一天之后发病,后来果然如他所说的那样。
C.王克明自学成才,治疗方法多样。他摸索医方治好了自己的脾胃病,认为有的病应用药治疗,有的病可以自愈,有的则需要先把引发疾病的事情处理好。
D.王克明医德高尚,有侠义之风。张子盖的部队中瘟疫流行,他赶赴军中,治愈了几万人。他又常常奔波几千里,为他人治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乙本有羸疾,每自以意治之,而后甚,叹曰:“此所谓周痹也。入藏者死,吾其已夫。”(5分)
(2)王炎宣抚四川,辟克明,不就。炎怒,劾克明避事,坐贬秩。(5分)
参考答案
4.B
5.A(守孝期按照亲属关系的远近有长有短,不是必须三年。)
6.B(钱乙判断广亲的小儿子将突然发病,但没有说明具体时间。)
7.(1)钱乙本来就有身体瘦弱的毛病,常常用心治疗自己,后来病重,他叹道:“这就是所说的浑身麻木疼痛的病。进入内脏者死,我大概要完了吧。”(“羸”、“甚”、“藏”、“其”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王炎做四川宣抚史,征召王克明为手下,王克明没有去。王炎很生气,弹劾王克明躲避公事,王克明被判罪贬职。(“辟”、“不就”、“坐”各1分,句意通顺2分。)
参考译文
钱乙字仲阳,他父亲钱颖善长医术,却嗜酒而喜欢出游,往东到海上去就没有回来。钱乙才三岁,母亲早死,他姑姑嫁给吕氏,吕氏怜悯并收养了他,长大以后,就教导他学医,并告诉他的家世。钱乙哭过之后,请求去寻找父亲,一共寻找了八九趟,很多年后,终于找回父亲,此时他已三十岁了。他侍奉吕氏如同父亲,吕氏死后没有后代,他就给吕氏收殓埋葬,穿孝衣守丧。
钱乙最初是因《颅囟方》著名,授给他翰林医学的官职。皇子患惊风病,钱乙给他喝黄土汤而治好了他的病。神宗召见他询问黄土汤治病的情形,他回答:“因为土能克水,水平稳了,那么惊风自然就停止。”神宗高兴,提升他为太医丞。广亲的长子患病,钱乙诊他的病说:“这种病可以不用吃药而痊愈。”广亲的小儿子在旁边,钱乙指着他说:“这孩子将突然患病,使人惊恐,过了三天的午后,可无忧。”广亲家的人很生气,不答话。第二天,广亲的小儿子果然突发羊角风,十分危急,请钱乙给他诊治,三天就病愈。
钱乙本来就有身体瘦弱的毛病,常常用心治疗自己,后来病重,他叹道:“这就是所说的浑身麻木疼痛的病。进入内脏者死,我大概要完了吧。”随后又说:“我能把病痛移到四肢末端。”于是,就自己制药,日夜喝它。左手、左脚突然蜷曲不能活动,他高兴地说:“可以啦!”他因病辞职回家,不再出来为官。钱乙开药方,广博通达,有关医书无不阅读,不固执地死守古法。特别精通《本草》等书,辨别纠正它错误的地方。晚年时,痉挛麻痹的病症逐渐严重,他知道不能治疗,就召来亲戚诀别,换上衣服等待死亡,于是去世,终年八十二岁。
王克明,字彦昭,是绍兴、乾道(皇帝年号)年间的名医。他刚出生时,母亲缺少奶汁,就喂他吃粥,他因此得了脾胃病,长大后更加严重,医生认为治不好了。王克明自学《难经》和《素问》,来寻找治疗办法,用心施用药物,他的病才好了。之后他开始用学来的医术在江淮地区行医,又到了苏州、湖州一带,尤其擅长针灸。他诊脉遇到难以治疗的病情,必定深思一番弄清病症的关键,之后再用药。(他认为)病即使表现出多种症状,有的可能只用一种药就可以去除病症根源,根源去除而其他的病症自然会随之消失;对有些病人则不给药,告诉病人到哪一天病就自动好了;有的病,他认为吃药治不好不是药的问题(不是吃药能治好的),而是病人某些(引发疾病的)事情没有处理好,将事情处理妥当,其病自愈。王克明所作的诊断之言无不一一验证。张子盖率军救援海州,部队中瘟疫流行。他赶赴军中,治好了几万人。张子盖准备向朝廷上表为其请功,王克明却 极力推辞。
王克明学问非常好,为人好侠尚义,常奔波数千里为人治病。起初参加礼部考试,考中后,屡次担任医官。王炎做四川宣抚史,征召王克明为手下,王克明没有去。王炎很生气,弹劾王克明躲避公事,王克明被判罪贬职。后来改到翰林医痊局任职,皇帝赐予他紫衣和金鱼袋。绍兴五年去世,时年六十七岁。
乙始以《颅囟方》著名,授翰林医学。皇子病瘈疭①,乙进黄土汤而愈。神宗召问黄土所以愈疾状,对曰:“以土胜水,水得其平,则风自止。”帝悦,擢太医丞。广亲宗子病,诊之曰:“此可毋药而愈。”其幼在傍,指之曰:“是且暴疾惊人,后三日过午,可无恙。”其家恚,不答。明日,幼果发痫②甚急,召乙治之,三日愈。
乙本有羸疾,每自以意治之,而后甚,叹曰:“此所谓周痹也。入藏者死,吾其已夫。”既而曰:“吾能移之使在末。”因自制药,日夜饮之。左手足忽挛不能用,喜曰:“可矣!”以病免归,不复出。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末年挛痹浸剧,知不可为,召亲戚诀别,易衣待尽,遂卒,年八十二。
王克明字彦昭,绍兴、乾道间名医也。初生时,母乏乳,饵以粥,遂得脾胃疾,长益甚,医以为不可治。克明自读《难经》、《素问》以求其法,刻意处药,其病乃愈。始以术行江、淮,入苏、湖,针灸尤精。诊脉有难疗者,必沉思得其要,然后予之药。病虽数证,或用一药以除其本,本除而余病自去。亦有不予药者,期以某日自安。有以为非药之过,过在某事,当随其事治之。言无不验。张子盖救海州,战士大疫,克明时在军中,全活者几万人。子盖上其功,克明力辞之。
克明颇知书,好侠尚义,常数千里赴人之急。初试礼部中选,累任医官。王炎宣抚四川,辟克明,不就。炎怒,劾克明避事,坐贬秩。后迁至翰林医痊局,赐金紫。绍兴五年卒,年六十七。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二十一•方技》,有删改)
【注】①瘈疭(chì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
B.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
C.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
D.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服:指穿孝服居丧。人死后其亲属必须要穿特制的丧服守孝三年,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和居丧者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
B.太医丞:是古代医官名。宋史记载,熙宁九年,于太常寺下设置太医局,管理医学行政和医学教育,太医丞是其中的署官。
C.《难经》、《素问》:《素问》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用来解释人
D.金紫:唐制,三品以上官员服紫色,若官员品级不够而皇帝特赐,准许服紫,称赐紫。赐紫同时赐金鱼袋,合称赐金紫。宋代沿用唐制。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钱乙非常孝顺、敬老。他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出去寻找父亲,找了很多年,终于找到。他由姑父抚养长大,对待姑父如对待自己的亲生父亲。
B.钱乙医术高超,甚至可以预判病症。他给皇子治病,给他喝黄土汤就治好了。他判断广亲的小儿子会在一天之后发病,后来果然如他所说的那样。
C.王克明自学成才,治疗方法多样。他摸索医方治好了自己的脾胃病,认为有的病应用药治疗,有的病可以自愈,有的则需要先把引发疾病的事情处理好。
D.王克明医德高尚,有侠义之风。张子盖的部队中瘟疫流行,他赶赴军中,治愈了几万人。他又常常奔波几千里,为他人治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乙本有羸疾,每自以意治之,而后甚,叹曰:“此所谓周痹也。入藏者死,吾其已夫。”(5分)
(2)王炎宣抚四川,辟克明,不就。炎怒,劾克明避事,坐贬秩。(5分)
参考答案
4.B
5.A(守孝期按照亲属关系的远近有长有短,不是必须三年。)
6.B(钱乙判断广亲的小儿子将突然发病,但没有说明具体时间。)
7.(1)钱乙本来就有身体瘦弱的毛病,常常用心治疗自己,后来病重,他叹道:“这就是所说的浑身麻木疼痛的病。进入内脏者死,我大概要完了吧。”(“羸”、“甚”、“藏”、“其”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王炎做四川宣抚史,征召王克明为手下,王克明没有去。王炎很生气,弹劾王克明躲避公事,王克明被判罪贬职。(“辟”、“不就”、“坐”各1分,句意通顺2分。)
参考译文
钱乙字仲阳,他父亲钱颖善长医术,却嗜酒而喜欢出游,往东到海上去就没有回来。钱乙才三岁,母亲早死,他姑姑嫁给吕氏,吕氏怜悯并收养了他,长大以后,就教导他学医,并告诉他的家世。钱乙哭过之后,请求去寻找父亲,一共寻找了八九趟,很多年后,终于找回父亲,此时他已三十岁了。他侍奉吕氏如同父亲,吕氏死后没有后代,他就给吕氏收殓埋葬,穿孝衣守丧。
钱乙最初是因《颅囟方》著名,授给他翰林医学的官职。皇子患惊风病,钱乙给他喝黄土汤而治好了他的病。神宗召见他询问黄土汤治病的情形,他回答:“因为土能克水,水平稳了,那么惊风自然就停止。”神宗高兴,提升他为太医丞。广亲的长子患病,钱乙诊他的病说:“这种病可以不用吃药而痊愈。”广亲的小儿子在旁边,钱乙指着他说:“这孩子将突然患病,使人惊恐,过了三天的午后,可无忧。”广亲家的人很生气,不答话。第二天,广亲的小儿子果然突发羊角风,十分危急,请钱乙给他诊治,三天就病愈。
钱乙本来就有身体瘦弱的毛病,常常用心治疗自己,后来病重,他叹道:“这就是所说的浑身麻木疼痛的病。进入内脏者死,我大概要完了吧。”随后又说:“我能把病痛移到四肢末端。”于是,就自己制药,日夜喝它。左手、左脚突然蜷曲不能活动,他高兴地说:“可以啦!”他因病辞职回家,不再出来为官。钱乙开药方,广博通达,有关医书无不阅读,不固执地死守古法。特别精通《本草》等书,辨别纠正它错误的地方。晚年时,痉挛麻痹的病症逐渐严重,他知道不能治疗,就召来亲戚诀别,换上衣服等待死亡,于是去世,终年八十二岁。
王克明,字彦昭,是绍兴、乾道(皇帝年号)年间的名医。他刚出生时,母亲缺少奶汁,就喂他吃粥,他因此得了脾胃病,长大后更加严重,医生认为治不好了。王克明自学《难经》和《素问》,来寻找治疗办法,用心施用药物,他的病才好了。之后他开始用学来的医术在江淮地区行医,又到了苏州、湖州一带,尤其擅长针灸。他诊脉遇到难以治疗的病情,必定深思一番弄清病症的关键,之后再用药。(他认为)病即使表现出多种症状,有的可能只用一种药就可以去除病症根源,根源去除而其他的病症自然会随之消失;对有些病人则不给药,告诉病人到哪一天病就自动好了;有的病,他认为吃药治不好不是药的问题(不是吃药能治好的),而是病人某些(引发疾病的)事情没有处理好,将事情处理妥当,其病自愈。王克明所作的诊断之言无不一一验证。张子盖率军救援海州,部队中瘟疫流行。他赶赴军中,治好了几万人。张子盖准备向朝廷上表为其请功,王克明却 极力推辞。
王克明学问非常好,为人好侠尚义,常奔波数千里为人治病。起初参加礼部考试,考中后,屡次担任医官。王炎做四川宣抚史,征召王克明为手下,王克明没有去。王炎很生气,弹劾王克明躲避公事,王克明被判罪贬职。后来改到翰林医痊局任职,皇帝赐予他紫衣和金鱼袋。绍兴五年去世,时年六十七岁。
* 钱乙字仲阳,父颖善医,然嗜酒喜游,东之海上不反。乙方三岁,母前死,姑嫁吕氏,哀而收养之,长诲之医,乃告以家世。即泣,请往迹寻,凡八九反。积数岁,遂迎父以归,时已三十年矣。其事吕如事父,吕没无嗣,为收葬行服。乙始以《颅囟方》著名,授翰林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