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送沈子福之江东
【唐】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①荡桨向临圻②。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释】①罟(ɡǔ)师:渔夫。诗中借指船工。②临圻(qí):地名。临圻:近岸之地,此指江东岸。
1.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客之地是( 长江上游的渡头 ),友人所去之地是( 江东 )。
2.本诗情景交融,寄寓诗人离情愁思的景物有( 杨柳 )、( 行客 )、( 罟师 )、( 春色 )。
3.前人评价“唯有相思似春色”说“语亦神矣”。请你谈谈这个句子好在哪里?
这句诗,巧妙地同时运用比喻、象征、拟人、幻想等多种手法,将春色写得有情有意。而春色的浓郁、无所不在,使人真切地感受到诗人惜别之情的深厚浩茫、缠绵悱恻、超越时空。相思之情是抽象无形的,诗人以春色来比喻,它也就变得生动具体,使人可见可触可感,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江南江北一片春色伴送友人归去的意象,新鲜独创,创造出一个深邃阔远的意境。
4.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这首诗艺术构思新巧缜密,想象大胆丰富,比喻自然贴切,以美景反衬离情,感情深切浓郁,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
5、试分析第一句所写意象及各自的作用,以及这些意象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答:杨柳,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烘托了送别的氛围;渡头,点明送客的地点;行客,用行人稀少营造了送别时的凄清情境,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这些意象都扣住了题目中的“送”字,表明了这是一首送友人归去的送别诗。
6、第三、四句历来备受赞赏,试分析其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答:第三、四句用了比喻(或想象、或即景寓情)、拟人的手法。诗人觉得自己心中无限的惜别之情,就像眼前无边无际的春光,从江南到江北,无处不在,伴随着友人归去。这两句诗写离别情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生动、自然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
7.诗的首句中“ ”一词不仅写现成之景,而且暗示了离别,而另一字“ ”则点染出当时渡口的凄清。(2分)
答杨柳、稀
8.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无限依恋、相思之情。
翻译:
这时,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象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
赏析
王维的送别诗,几乎首首都有新意。这一首艺术构思新巧缜密,想象大胆丰富,比喻自然贴切,感情深切浓郁。
首二句点出送别的时间、地点。杨柳渡头是实写春景、既为下面的别后相思伏笔,又渲染送行的环境气氛。在杨柳依依的渡口,在春光烂漫的时候,与朋友分手,心情尤为抑郁。这是以美景反衬离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杨柳”的意象又暗示离别。“行客稀”,表现别后渡头岑寂之景。行客越来越稀少了,只有诗人仍立在渡口,依依不舍地目送着友人远去。
这又是采用了反衬手法。“罟师荡桨”句再添一笔:
连渔人也都摇着船桨,向着近水的曲岸边荡去准备归家了。诗人却忘了归家,他的身心都被离去的友人带走了。今人刘拜山云:“行客、罟师本属局外,却被牵入局中,借彼之漠不关心,形己之深情独往。烘染无痕,妙不着力。”(《千首唐人绝句》。
后两句,描写友人已乘船远去,诗人眺望大江两岸,桃红柳绿,碧草如毡,春光怡人,此时,他突发奇想,感到心中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如同眼前无处不在、无边无际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追随友人归去。这两句诗,巧妙地同时运用比喻、象征、拟人、幻想等多种手法,将春色写得有情有意。而春色的浓郁、无所不在,使人真切地感受到诗人惜别之情的深厚浩茫、缠绵悱恻、超越时空。相思之情是抽象无形的,诗人以春色来比喻,它也就变得生动具体,使人可见可触可感了。江南江北一片春色伴送友人归去的意象,新鲜独创,创造出一个深邃阔远的意境。明人钟惺《唐诗归》评说:“相送之情,随春色所至,何其浓至!末两语情中生景,幻甚。”可谓深得其妙。
钟惺所指出的这种以情中所生出之幻象、幻境抒写离别的手法,李白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及北宋诗人郑文宝的诗句“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柳枝词》),都明显地受到王维这首诗的启发。
【唐】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①荡桨向临圻②。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释】①罟(ɡǔ)师:渔夫。诗中借指船工。②临圻(qí):地名。临圻:近岸之地,此指江东岸。
1.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客之地是( 长江上游的渡头 ),友人所去之地是( 江东 )。
2.本诗情景交融,寄寓诗人离情愁思的景物有( 杨柳 )、( 行客 )、( 罟师 )、( 春色 )。
3.前人评价“唯有相思似春色”说“语亦神矣”。请你谈谈这个句子好在哪里?
这句诗,巧妙地同时运用比喻、象征、拟人、幻想等多种手法,将春色写得有情有意。而春色的浓郁、无所不在,使人真切地感受到诗人惜别之情的深厚浩茫、缠绵悱恻、超越时空。相思之情是抽象无形的,诗人以春色来比喻,它也就变得生动具体,使人可见可触可感,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江南江北一片春色伴送友人归去的意象,新鲜独创,创造出一个深邃阔远的意境。
4.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这首诗艺术构思新巧缜密,想象大胆丰富,比喻自然贴切,以美景反衬离情,感情深切浓郁,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
5、试分析第一句所写意象及各自的作用,以及这些意象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答:杨柳,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烘托了送别的氛围;渡头,点明送客的地点;行客,用行人稀少营造了送别时的凄清情境,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这些意象都扣住了题目中的“送”字,表明了这是一首送友人归去的送别诗。
6、第三、四句历来备受赞赏,试分析其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答:第三、四句用了比喻(或想象、或即景寓情)、拟人的手法。诗人觉得自己心中无限的惜别之情,就像眼前无边无际的春光,从江南到江北,无处不在,伴随着友人归去。这两句诗写离别情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生动、自然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
7.诗的首句中“ ”一词不仅写现成之景,而且暗示了离别,而另一字“ ”则点染出当时渡口的凄清。(2分)
答杨柳、稀
8.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无限依恋、相思之情。
翻译:
这时,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象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
赏析
王维的送别诗,几乎首首都有新意。这一首艺术构思新巧缜密,想象大胆丰富,比喻自然贴切,感情深切浓郁。
首二句点出送别的时间、地点。杨柳渡头是实写春景、既为下面的别后相思伏笔,又渲染送行的环境气氛。在杨柳依依的渡口,在春光烂漫的时候,与朋友分手,心情尤为抑郁。这是以美景反衬离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杨柳”的意象又暗示离别。“行客稀”,表现别后渡头岑寂之景。行客越来越稀少了,只有诗人仍立在渡口,依依不舍地目送着友人远去。
这又是采用了反衬手法。“罟师荡桨”句再添一笔:
连渔人也都摇着船桨,向着近水的曲岸边荡去准备归家了。诗人却忘了归家,他的身心都被离去的友人带走了。今人刘拜山云:“行客、罟师本属局外,却被牵入局中,借彼之漠不关心,形己之深情独往。烘染无痕,妙不着力。”(《千首唐人绝句》。
后两句,描写友人已乘船远去,诗人眺望大江两岸,桃红柳绿,碧草如毡,春光怡人,此时,他突发奇想,感到心中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如同眼前无处不在、无边无际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追随友人归去。这两句诗,巧妙地同时运用比喻、象征、拟人、幻想等多种手法,将春色写得有情有意。而春色的浓郁、无所不在,使人真切地感受到诗人惜别之情的深厚浩茫、缠绵悱恻、超越时空。相思之情是抽象无形的,诗人以春色来比喻,它也就变得生动具体,使人可见可触可感了。江南江北一片春色伴送友人归去的意象,新鲜独创,创造出一个深邃阔远的意境。明人钟惺《唐诗归》评说:“相送之情,随春色所至,何其浓至!末两语情中生景,幻甚。”可谓深得其妙。
钟惺所指出的这种以情中所生出之幻象、幻境抒写离别的手法,李白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及北宋诗人郑文宝的诗句“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柳枝词》),都明显地受到王维这首诗的启发。
上一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试题及答案
下一篇:李清照《孤雁儿》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 送沈子福之江东 【唐】王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①荡桨向临圻②。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注释】①罟(ɡǔ)师:渔夫。诗中借指船工。②临圻(qí):地名。临圻:近岸之地,此指江东岸。1.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客之地是(长江上游的渡头),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