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怨诗鉴赏方法及代表作品分析
闺怨诗
闺怨诗就是写少妇、少女在闺阁中的忧愁和怨恨。这种诗,有的是女人自己写的,还有一些是男人模拟女人的口气写的。古来闺怨诗词非常多,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剖析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遭遇下或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怅的复杂心理状态。这些诗歌思想内容不是很高,但在艺术技巧上却很值得我们去探讨。
第一、常见的闺怨诗种类:
1、抒发别离苦情
如,五代词人李璟的《摊破浣溪沙》:
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韵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干。
上片开篇“菡萏香销翠叶残”一句,传达出了一种深微的感受。在词作的上片,词人表现了对如此珍贵芬芳的自然生命遭到摧伤而消逝的哀感。下片写得尤为哀切动人。其中的“细雨梦回鸡塞远”指思妇在梦中梦见征人,及至梦回之际,则落到长离久别的悲感之中,而征人则远在鸡塞之外。其以“小楼”之高,“玉笙”之珍美,“吹彻”之深情,表现出了 “细雨梦回”、“玉笙吹彻”之苦想与深情,一片处在孤寒寂寞之中。
2、描写美人迟暮
美人迟暮出自屈原的《离骚》,诗句是“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迟暮”比喻人的晚年、暮年。原意是有作为的人也将逐渐衰老。现在又来比喻人日趋衰落而感到悲伤怨恨。其实就是描写美人对人生美好青春的易逝的伤感。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春女善怀”是一个常见的题材。因为,人的青春是短暂的,就如春天美丽景色是短暂的一样,因而就有伤春的情感。如,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月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词的上片写闺中女子春眠懒起,意绪慵迟的情景。下片描写女主人公梳洗后照镜、着衣的情景。女为悦己者容。丈夫不在家,自己的青春年华就逐渐逝去,容颜衰老,所以,懒起、迟妆、意慵,真是美人迟暮。
3、描写思妇闺情
描写思妇闺情寄寓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的。如,李商隐在《嫦娥》中这样写道: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偷悔灵药式”的情绪,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人生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世俗,追求高洁的世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
第二、常见的手法
1、借梦抒情
人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许多大诗人、大词人都有过杰出的记梦诗。记梦诗中的意象或者境界往往是超越常人的想象力和描述能力的。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诗人往往就借助梦境来实现。比如张仲素的《春闺思》: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 昨夜梦渔阳。
这首诗歌从表层意义来看,就是描述了春天桑叶泛青,一个女人去城外采桑叶,提着篮子心神恍惚,忘记了自己是来做什么的。这是怎么啦,只因为昨夜做梦,梦见了渔阳。唐代安史之乱的时候,很多战士去了渔阳。这位女子的丈夫,想来也是其中的一个,梦见了远赴戎机的丈夫,心里当然是分外的惆怅,也就没心思采桑叶了。诗人以此表现了思妇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的深厚与执着。
2、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就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借助客观外界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的写作方法。这种方法,能使情和景相互交融,互相依托,从而创造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完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给读者以强烈感染。其审美效果就是物我合一,形象而含蓄。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歌是诗人张继在国家遭受战争、自己赶考落榜,处于痛苦、彷徨、忧愁和无奈之时而借景抒情之作。诗歌中,诗人在四句诗中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听静夜钟声,使得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
3、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法,是指由于客观景物和它的变化发展,触动了作者的情思,引起联想,继而感叹抒情的写作方法。其特点是情随景生,辞以情发,情景相间,以创造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这类诗歌缺少不了的是隐含在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外在景物,并通过相关联想与相似联想的表现手法,将诗人的情感表达出来。如,唐代闺怨诗里,最值得一提的的还是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歌通过一个已婚的年轻女人,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雍容华丽,然后步态轻盈地走上了翠楼。这个时候,她站在楼头看到了什么呢?看到了远处田陌上,就是田野的路径上的杨柳的青青的颜色,一种莫名其妙的情绪,一种浓烈的情绪忽然泛上了心头,她想,如果这个时候我的丈夫陪伴在我的身边,我们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春天的景色,该是多么的幸福!然而,丈夫却早早地去了外地,不在身边,一种孤独、寂寞之情油然而生。
4、借物抒情
在闺怨诗词中,“物”是抒情主人公常用的抒情载体,主要有“月”、“水”、“云”等意象。比如,吕本中的《采桑子》: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诗人就写了抒情主人公对远行之人的怨恨。上片说,我恨你(远行人)不像江楼上的月亮,一天到晚跟着我转。下片又说,我恨你又像江楼上的月亮,刚刚团圆,又亏缺。诗人借月亮一个月只有十五是圆的,来表现爱人之间团聚少,分离多。可以说,形象生动,意蕴深刻,情感丰富。
总之,对于闺怨诗词,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类别。这与古代交通不便有着一定的关系,而更为重要的缺少儒家思想对人的影响,认为应该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往往外出难归。或者是因为男儿志在四方,外出周游,寻求发展的机遇等等,最终导致家中爱人对其的想念。
闺怨诗就是写少妇、少女在闺阁中的忧愁和怨恨。这种诗,有的是女人自己写的,还有一些是男人模拟女人的口气写的。古来闺怨诗词非常多,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剖析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遭遇下或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怅的复杂心理状态。这些诗歌思想内容不是很高,但在艺术技巧上却很值得我们去探讨。
第一、常见的闺怨诗种类:
1、抒发别离苦情
如,五代词人李璟的《摊破浣溪沙》:
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韵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干。
上片开篇“菡萏香销翠叶残”一句,传达出了一种深微的感受。在词作的上片,词人表现了对如此珍贵芬芳的自然生命遭到摧伤而消逝的哀感。下片写得尤为哀切动人。其中的“细雨梦回鸡塞远”指思妇在梦中梦见征人,及至梦回之际,则落到长离久别的悲感之中,而征人则远在鸡塞之外。其以“小楼”之高,“玉笙”之珍美,“吹彻”之深情,表现出了 “细雨梦回”、“玉笙吹彻”之苦想与深情,一片处在孤寒寂寞之中。
2、描写美人迟暮
美人迟暮出自屈原的《离骚》,诗句是“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迟暮”比喻人的晚年、暮年。原意是有作为的人也将逐渐衰老。现在又来比喻人日趋衰落而感到悲伤怨恨。其实就是描写美人对人生美好青春的易逝的伤感。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春女善怀”是一个常见的题材。因为,人的青春是短暂的,就如春天美丽景色是短暂的一样,因而就有伤春的情感。如,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月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词的上片写闺中女子春眠懒起,意绪慵迟的情景。下片描写女主人公梳洗后照镜、着衣的情景。女为悦己者容。丈夫不在家,自己的青春年华就逐渐逝去,容颜衰老,所以,懒起、迟妆、意慵,真是美人迟暮。
3、描写思妇闺情
描写思妇闺情寄寓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的。如,李商隐在《嫦娥》中这样写道: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偷悔灵药式”的情绪,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人生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世俗,追求高洁的世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
第二、常见的手法
1、借梦抒情
人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许多大诗人、大词人都有过杰出的记梦诗。记梦诗中的意象或者境界往往是超越常人的想象力和描述能力的。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诗人往往就借助梦境来实现。比如张仲素的《春闺思》: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 昨夜梦渔阳。
这首诗歌从表层意义来看,就是描述了春天桑叶泛青,一个女人去城外采桑叶,提着篮子心神恍惚,忘记了自己是来做什么的。这是怎么啦,只因为昨夜做梦,梦见了渔阳。唐代安史之乱的时候,很多战士去了渔阳。这位女子的丈夫,想来也是其中的一个,梦见了远赴戎机的丈夫,心里当然是分外的惆怅,也就没心思采桑叶了。诗人以此表现了思妇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的深厚与执着。
2、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就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借助客观外界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的写作方法。这种方法,能使情和景相互交融,互相依托,从而创造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完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给读者以强烈感染。其审美效果就是物我合一,形象而含蓄。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歌是诗人张继在国家遭受战争、自己赶考落榜,处于痛苦、彷徨、忧愁和无奈之时而借景抒情之作。诗歌中,诗人在四句诗中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听静夜钟声,使得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
3、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法,是指由于客观景物和它的变化发展,触动了作者的情思,引起联想,继而感叹抒情的写作方法。其特点是情随景生,辞以情发,情景相间,以创造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这类诗歌缺少不了的是隐含在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外在景物,并通过相关联想与相似联想的表现手法,将诗人的情感表达出来。如,唐代闺怨诗里,最值得一提的的还是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歌通过一个已婚的年轻女人,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雍容华丽,然后步态轻盈地走上了翠楼。这个时候,她站在楼头看到了什么呢?看到了远处田陌上,就是田野的路径上的杨柳的青青的颜色,一种莫名其妙的情绪,一种浓烈的情绪忽然泛上了心头,她想,如果这个时候我的丈夫陪伴在我的身边,我们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春天的景色,该是多么的幸福!然而,丈夫却早早地去了外地,不在身边,一种孤独、寂寞之情油然而生。
4、借物抒情
在闺怨诗词中,“物”是抒情主人公常用的抒情载体,主要有“月”、“水”、“云”等意象。比如,吕本中的《采桑子》: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诗人就写了抒情主人公对远行之人的怨恨。上片说,我恨你(远行人)不像江楼上的月亮,一天到晚跟着我转。下片又说,我恨你又像江楼上的月亮,刚刚团圆,又亏缺。诗人借月亮一个月只有十五是圆的,来表现爱人之间团聚少,分离多。可以说,形象生动,意蕴深刻,情感丰富。
总之,对于闺怨诗词,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类别。这与古代交通不便有着一定的关系,而更为重要的缺少儒家思想对人的影响,认为应该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往往外出难归。或者是因为男儿志在四方,外出周游,寻求发展的机遇等等,最终导致家中爱人对其的想念。
* 闺怨诗闺怨诗就是写少妇、少女在闺阁中的忧愁和怨恨。这种诗,有的是女人自己写的,还有一些是男人模拟女人的口气写的。古来闺怨诗词非常多,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剖析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遭遇下或悲悼、或悔恨、或失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