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口字的成语 (397个)
-
181
口壅若川
- 成语拼音:
- kǒu yōng ruò chuān
- 成语解释:
- 《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后因以“口壅若川”喻禁舆论之害。
- 成语出处:
- 《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
182
口诛笔伐
- 成语拼音:
- kǒu zhū bǐ fá
- 成语解释:
- 口:指言语;诛:责罚;笔:指文字。伐:征讨。用言语和文字揭露或批判罪行。
- 成语出处:
- 明 汪廷讷《三祝记 同谪》:“他捐廉弃耻,向权门富贵贪求,全不知口诛笔伐是诗人句,陇上墦间识者羞。”
-
183
口燥唇干
- 成语拼音:
- kǒu zào chún gān
- 成语解释:
- 口腔和嘴唇都干了。形容话说得很多或费尽口舌。
- 成语出处:
- 南宋 郭茂倩《乐府诗集 相和歌辞十一 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
184
口中雌黄
- 成语拼音:
- kǒu zhōng cí huáng
- 成语解释:
- 雌黄:即鸡冠石,过去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雌黄涂沫后重写。随口更改说得不恰当的话。比喻言论前后矛盾,没有一定见解。
- 成语出处:
- 晋 孙盛《晋阳秋》:“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
-
185
口燥喉干
- 成语拼音:
- kǒu zào hóu gān
- 成语解释:
- 燥:干。形容非常干渴
- 成语出处:
- 老舍《赵子曰》:“直喊到他口燥喉干,心中发空,才打道进城回公寓。”
-
186
脍炙人口
- 成语拼音:
- kuài zhì rén kǒu
- 成语解释:
- 脍:细切的肉;炙:烤熟的肉。肉菜味道鲜美;使人爱吃。
- 成语出处:
-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 卷十 海叙不遇》:“李涛,长沙人也,篇咏甚著,如‘水声长在耳,山色不离门’,……皆脍炙人口。”
-
187
口坠天花
- 成语拼音:
- kǒu zhuì tiān huā
- 成语解释:
- 据《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序品》载,佛祖说法,感动天神,“六欲诸天及天子众,以天福力雨种种华:优钵罗华,波头摩华……于虚空中缤纷乱坠”,“天华乱坠满虚空,众香普熏于大会”。后遂以“口坠天花”喻指以夸诞之词动人听闻或以甘言骗人。华,同“花”。
- 成语出处:
- 据《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序品》载,佛祖说法,感动天神,“六欲诸天及天子众,以天福力雨种种华:优钵罗华,波头摩华……于虚空中缤纷乱坠”,“天华乱坠满虚空,众香普熏于大会”。华,同“花”。
-
188
口直心快
- 成语拼音:
- kǒu zhí xīn kuài
- 成语解释:
- 想什么说什么,为人直爽
- 成语出处:
- 巴金《家》:“倒是觉慧口直心快,他终于说了出来。”
-
189
口中蚤虱
- 成语拼音:
- kǒu zhōng zǎo shī
- 成语解释:
- 比喻极易消灭的敌人,犹如口中之虱。故又作“口中虱”。
- 成语出处:
- 《韩非子·七术》:“(王)以临东阳,则邯鄣口中虱也。”
-
190
驴唇不对马口
- 成语拼音:
- lǘ chún bù duì mǎ kǒu
- 成语解释:
- 比喻说话写文章,前言不搭后语,两不相合
- 成语出处: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94回:“稍一疏神,便说的驴唇不对马口,那还有什么趣味呢!”
-
191
拉家带口
- 成语拼音:
- lā jiā dài kǒu
- 成语解释:
- 带着一家大小(多指受家属的拖累)。
- 成语出处:
- 苗培时《矿山烈火》:“老李,我真再也没法过下去了,拉家带口的,可比不了那些光棍们好混。”
-
192
流口常谈
- 成语拼音:
- liú kǒu cháng tán
- 成语解释:
- 人人挂在嘴上的老话。
- 成语出处: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7回:“这四个字,久已作了小说部中千人一面的流口常谈。”
-
193
龙口夺食
- 成语拼音:
- lóng kǒu duó shí
- 成语解释:
- 指庄稼收获期内于连雨天抢收粮食
- 成语出处:
- 胡正《汾水长流》第18章:“眼看到了这‘龙口夺食’的麦收季节,他的麦地又多,错一天,就怕把他们到口的麦子耽误了。”
-
194
利口捷给
- 成语拼音:
- lì kǒu jié jǐ
- 成语解释:
- 利口:能言善辩;捷给:言辞敏捷,善于应付。指能言善辩,言辞敏捷,善于应付
- 成语出处:
- 西汉·司马迁《史记·张释之传》:“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斅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
-
195
流脍人口
- 成语拼音:
- liú kuài rén kǒu
- 成语解释:
- 谓(诗文等)被人广为传颂称美。
- 成语出处:
- 明·王世贞《曲藻》:“杨状元慎才情盖世,所著有《洞天玄记》、《陶情乐府》、《续陶情乐府》,流脍人口,而颇不为当家所许。”
-
196
琅琅上口
- 成语拼音:
- láng láng shàng kǒu
- 成语解释:
- 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
- 成语出处:
- 清 王韬《淞隐漫录》:“自幼即喜识字,授以唐诗,琅琅上口。”
-
197
朗朗上口
- 成语拼音:
- lǎng lǎng shàng kǒu
- 成语解释:
- 谓诵读诗文时的声音响亮而顺口。
- 成语出处:
- 老舍《诗与快板》:“散文就不受这么多的限制,虽然散文也讲究声调铿锵,能朗朗上口。”
-
198
良药苦口
- 成语拼音:
- liáng yào kǔ kǒu
- 成语解释:
- 良:好;苦口:口味苦。有疗效的好药往往味苦难吃。比喻劝诫、批评的话;虽然听起来不舒服;但很有益处。
- 成语出处:
- 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孙奋传》:“夫~,惟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达者能受之。”
-
199
目瞪口呆
- 成语拼音:
- mù dèng kǒu dāi
- 成语解释:
- 瞪:睁大眼睛直视;呆:发愣。眼睛大睁;眼珠发直;张嘴说不出话来。形容因恐惧而失神发愣的样子。
- 成语出处:
- 元 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吓得项王目瞪口呆,动弹不得。”
-
200
目定口呆
- 成语拼音:
- mù dìng kǒu dāi
- 成语解释:
- 同“目瞪口呆”。
- 成语出处:
- 《说唐》第二一回:“惊得王小二目定口呆,眼巴巴看他把三十枝毛竹拖去了。”
* 口的成语,带口字的成语,包含口字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