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言语的成语 (105个)
-
61
直言正色
- 成语拼音:
- zhí yán zhèng sè
- 成语解释:
- 谓言语正直,仪容严肃。
- 成语出处:
- 《三国志·魏志·国渊传》:“每于公朝论议,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
-
62
言过其实
- 成语拼音:
- yán guò qí shí
- 成语解释:
- 言:语言;过:超过;越过;实:实际。原指言语不实;超过自己的实际能力。现多指说话说得过分夸张、不符合实际。
- 成语出处:
- 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马良传》:“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
63
赤口毒舌
- 成语拼音:
- chì kǒu dú shé
- 成语解释:
- 赤:火红色。形容言语恶毒,出口伤人。
- 成语出处:
- 唐 卢仝《月蚀》诗:“月蚀鸟宫十三度,鸟为居停主人不觉察,贪向何人家,行赤口毒舌,毒舌头上吃却月,不啄杀。”
-
64
发科打趣
- 成语拼音:
- fā kē dǎ qù
- 成语解释:
- 科:古戏曲用语;打趣:用诙谐的言语凑趣助兴。以滑稽的动作和诙谐的语言逗人发笑或拿人开玩笑
- 成语出处:
- 清·颐琐《黄绣球》第15回:“那稿子是同黄通理大家参酌,中间也有发科打趣的处在。”
-
65
祸从口出,患从口入
- 成语拼音:
- huò cóng kǒu chū,huàn cóng kǒu rù
- 成语解释:
- 指说错了话要惹祸,吃错了东西要生病。后多以强调言语必须谨慎。
- 成语出处:
- 《周易·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孔颍达疏:“先儒云:祸从口出,患从口入。”
-
66
言外之意
- 成语拼音:
- yán wài zhī yì
- 成语解释:
- 言:语言;之:助词;相当于“的”。言语之外的意思。指没有在话里或文章里明说出来的意思。也作“意在言外”。
- 成语出处:
- 宋 叶梦得《石林诗话》下卷:“七言难于气象雄浑、句中有力,而纡余不失言外之意。”
-
67
不可思议
- 成语拼音:
- bù kě sī yì
- 成语解释:
- 原是佛教用语;指神秘奥妙。不可用心意思忖;也不能用言语表达。后形容对事物情况、发展变化或言论无法想象很难理解。
- 成语出处:
- 《维摩诘经 不思议品》:“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慧远义记:“不思据心,不议就口,解脱真德,妙在情妄心言不及,是故名为不可思议。”
-
68
尖言尖语
- 成语拼音:
- jiān yán jiān yǔ
- 成语解释:
- 指言语尖酸刻薄
- 成语出处: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张廷秀逃生救父》:“廷秀见丈人声势凶狠,赵昂又从旁尖言尖语帮扶,心中明白是他撺掇。”
-
69
尖言冷语
- 成语拼音:
- jiān yán lěng yǔ
- 成语解释:
- 谓言语尖刻。
- 成语出处: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0卷:“廷秀见丈人声势凶狠,赵昂又从旁尖言冷语帮扶,心中明白是他撺掇。”
-
70
不哼不哈
- 成语拼音:
- bù hēng bù hā
- 成语解释:
- 不言语,该说而不说。
- 成语出处:
- 浩然《艳阳天》第68章:“马之悦仔细地看着,不哼不哈,心里悬着的那块石头,稳稳地落了下来。”
-
71
赤口白舌
- 成语拼音:
- chì kǒu bái shé
- 成语解释:
- 赤:火红色。形容言语恶毒,出口伤人。
- 成语出处:
- 唐 卢仝《月蚀》诗:“鸟为居停主人不觉察,贪向何人家,行赤口毒舌,毒虫头上却吃月,不啄杀。
-
72
串通一气
- 成语拼音:
- chuàn tōng yī qì
- 成语解释:
- 串通:互相勾结。暗中勾结;互相配合;采取一致的言语行动。
- 成语出处: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6回:“鸳鸯听了,便红了脸,说道:‘怪道,你们串通一气来算计我!’”
-
73
怪诞不经
- 成语拼音:
- guài dàn bù jīng
- 成语解释:
- 怪诞:离奇古怪;不经:不合常理。指言语奇怪荒唐,不合常理。
- 成语出处:
- 明 凌濛初《原序》:“有如《西游》一记,怪诞不经,读者皆知其谬。”
-
74
倔头强脑
- 成语拼音:
- juè tóu jiàng nǎo
- 成语解释:
- 形容言语动作生硬执拗的样子
- 成语出处:
- 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当时我就觉得其中两个,一男一女,倔头强脑,大不顺眼。”
-
75
口诛笔伐
- 成语拼音:
- kǒu zhū bǐ fá
- 成语解释:
- 口:指言语;诛:责罚;笔:指文字。伐:征讨。用言语和文字揭露或批判罪行。
- 成语出处:
- 明 汪廷讷《三祝记 同谪》:“他捐廉弃耻,向权门富贵贪求,全不知口诛笔伐是诗人句,陇上墦间识者羞。”
-
76
撒科打诨
- 成语拼音:
- sā kē dǎ hùn
- 成语解释:
- 穿插在戏曲表演中,使观众发笑的动作与道白。亦泛指引人发笑的言语、动作。
- 成语出处:
- 元 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一折:“随你自去的打斛斗、学踢弄、舞地鬼、乔扮神、撒科打诨、乱作胡为。”
-
77
吞声饮恨
- 成语拼音:
- tūn shēng yǐn hèn
- 成语解释:
- 谓抱恨无言。语本南朝梁江淹《恨赋》:“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 成语出处:
- 语出南朝·梁·江淹《恨赋》:“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
78
玩弄词藻
- 成语拼音:
- wán nòng cí zǎo
- 成语解释:
- 以经常虚伪地使用华丽词语为标志的言语行为
- 成语出处:
-
79
三言二语
- 成语拼音:
- sān yán èr yǔ
- 成语解释:
- 三两句话。形容言语十分简短
- 成语出处:
- 朱自清《论朗诵诗》:“或者三言二语,或者长篇大套。”
-
80
插科打诨
- 成语拼音:
- chā kē dǎ hùn
- 成语解释:
- 科:古代戏曲用语;插科:指剧中人的表情和动作;诨:戏谑;开玩笑;打诨:用诙谐的语言相戏谑。指演剧中插入一些滑稽幽默的动作和诙谐的语言逗引观众发笑。现也指在郑重场合中插入的戏谑动作或言语。也作“撒科打诨”、“搀科散诨”。
- 成语出处:
- 明 高明《琵琶记 副末开场》:“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与妻贤。”
* 关于言语的成语 形容言语的成语 描述言语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