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 (328个)

241

拔十失五

成语拼音:
bá shí shī wǔ
成语解释:
指选拔人才而失其半数。
成语出处:
蜀书 庞统传》:“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而可以崇迈世数,使有者自励,不亦可乎?”
242

并威偶势

成语拼音:
bìng wēi ǒu shì
成语解释:
指聚集声威势力。
成语出处:
袁绍传》:“谓为将军心合意同,混齐一体,必当并威偶势,御寇宁家。”
243

得不补失

成语拼音:
dé bù bǔ shī
成语解释:
见“得不偿失”。
成语出处:
·吴·陆逊传》:“权遂征夷州,得不补失。”
244

胆大如斗

成语拼音:
dǎn dà rú dǒu
成语解释:
形容胆量极大。
成语出处:
·蜀·姜维传》:“维妻子皆伏诛。”裴松之注引《世语》:“维死时见剖,胆如斗大。”
245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成语拼音:
dú shū bǎi biàn,qí yì zì xiàn
成语解释:
见:显现。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成语出处:
晋 陈寿《 王肃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246

风激电飞

成语拼音:
fēng jī diàn fēi
成语解释:
形容势猛。
成语出处:
郤正传》:“云合雾集,风激电飞,量时揆宜,用取世资。”
247

腹有鳞甲

成语拼音:
fù yǒu lín jiǎ
成语解释:
鳞甲:比喻人多巧诈的心。比喻居心险恶,不可接近。
成语出处:
晋 陈寿《 陈震传》:“孝起前临至吴,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
248

果然如此

成语拼音:
guǒ rán rú cǐ
成语解释:
果真是这样。指不出所料。
成语出处:
·魏·张既传》:“诸葛恪多辈耳!近张敬仲县论格,以为必见杀,今果然如此。”
249

煎水作冰

成语拼音:
jiān shuǐ zuò bīng
成语解释:
比喻不可能的事。
成语出处:
高堂隆传》:“以若所为,求若所致,犹缘木求鱼,煎水作冰,其不可得,明矣。”
250

秘而不露

成语拼音:
mì ér bù lù
成语解释:
严守秘密,不肯吐露
成语出处:
晋 陈寿《 董昭传》:“秘而不露,使权得,非计之上。”
251

秋风扫落叶

成语拼音:
qiū fēng sǎo luò yè
成语解释:
比喻强大的力量扫荡腐朽弱小者;也比喻扫除净尽。
成语出处:
晋 陈寿《 辛毗传》:“以明公之威,应困穷之敌,击疲弊之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
252

七擒七纵

成语拼音:
qī qín qī zòng
成语解释:
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成语出处:
晋 陈寿《 诸葛亮传》:“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
253

弃之可惜

成语拼音:
qì zhī kě xī
成语解释:
扔掉它未免可惜。
成语出处:
·魏·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254

市不二价

成语拼音:
shì bù èr jià
成语解释:
指买卖公道,不相欺诈。形容社会风气好。同“市无二价”。
成语出处:
王烈传》“卒于海表”裴松之注引《先贤行状》:“烈居之历年,未尝有患。使辽东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商贾之人,市不二价。”
255

司马昭之心

成语拼音:
sī mǎ zhāo zhī xīn
成语解释:
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成语出处:
晋 陈寿《 高贵乡公传》:“高贵乡公卒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256

受制于人

成语拼音:
shòu zhì yú rén
成语解释:
制:控制,辖制。受别人所控制,不得自由。
成语出处:
·蜀·诸葛亮传》:“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57

土龙刍狗

成语拼音:
tǔ lóng chú gǒu
成语解释:
泥土捏的龙,稻草扎的狗。比喻名不副实。
成语出处:
晋 陈寿《 杜微传》:“曹丕篡弑,自立为帝,是犹土龙刍狗之有名也。”
258

味如鸡肋

成语拼音:
wèi rú jī lèi
成语解释:
鸡肋:鸡的肋骨,没有肉,比喻无多大意味而又不忍舍弃的东西。比喻事情不做可惜,做起来没有多大好处。
成语出处:
·魏·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259

一夫之勇

成语拼音:
yī fū zhī yǒng
成语解释:
犹言匹夫之勇。
成语出处:
·魏·荀彧传》:“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
260

忧公忘私

成语拼音:
yōu gōng wàng sī
成语解释:
关心公益,不顾私利。
成语出处:
·魏·杜恕传》:“忧公忘私者必不然,但先公后私即自办也。”
* 三国志